跼促
詳細解釋
1.迫仄;狹小。 南朝 梁 何遜 《贈江長史別》詩:“籠禽恨跼促,逸翻超容與?!?b>《冷眼觀》第二四回:“當因地方跼促,就在老夫妻臥房外面擺了一牀臥具,請他睡覺?!?/p>
2.謂胸襟狹窄,不夠豁達大度。 南朝 梁 沉約 《八詠詩·夕行聞夜鶴》:“抱跼促之短懷,隨冬春而哀樂?!?清 周亮工 《書影》卷四:“人之不可不豁達大度也!跼促瑟縮人,何能畫?”
3.處境窘迫。 清 鄒弢 《三借廬筆談·汪柳門》:“ 泉唐 汪柳門 侍讀未貴時,避難於吾鄉(xiāng)之 南錢 ,流離辛苦,跼促可憐,故詩多感慨哀思。”
4.不安貌。 唐 靈澈 《聽鶯歌》:“眾雛飛鳴何跼促,自覘游蜂啄枯木。” 清 蒲松齡 《聊齋志異·鴉頭》:“話間,妮子頻來出入。 王 跼促不安,離席告別。” 何垠 注:“跼促,憂不自安也?!?/p>
5.短促,匆促。 唐 元稹 《憶云之》詩:“百齡頗跼促,況復(fù)迷壽夭。”
6.拳曲,彎曲。 唐 范攄 《云溪友議》卷三:“頃因游學(xué),逝此一室。以主僧不聞郡邑,乃瘞於牖下,而尸骸跼促。死者從直,何以安也?!?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