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漢詞典 漢英詞典 日漢詞典 漢日詞典 韓中詞典 中韓詞典 德中詞典 中德詞典 法中詞典 中法詞典 英語造句 英文縮寫
漢語詞典 漢語字典 成語詞典 說文解字 近反義詞 書法字典 詩詞名句 詩詞古文 中文造句 勵志名言
宋 代漢語語音三十六個聲母的代表字,初由 唐 末 守溫 定為三十個字母, 宋 代等韻學家又增非、敷、奉、微、床、娘六母,合稱“三十六字母”。 明 焦竑 《焦氏筆乘·三十六字母》:“ 司馬溫公 作《切韻指掌圖》,以三十六字母,三百八十四聲,別為二十圖,極五音六律之變,分四聲八轉(zhuǎn)之異。遞用則名音和,傍求則名類隔,同歸一母則名雙聲,同出一類則名疊韻,同韻而分兩切者謂之憑切,同音而分兩韻者謂之憑韻,韻無字則點窠以足之,謂之寄聲,韻闕則引鄰以寓之,謂之寄韻?!?/p>
一套代表唐、宋間漢語聲母系統(tǒng)的符號。是由唐末僧人守溫所創(chuàng)的三十個字母演變而來。其組織觀念參考印度梵語字母的排列。三十六種不同之聲母,各以實字充之,如重脣音為幫滂並明,輕脣音為非敷奉微,舌頭音為端透定泥,舌上音為知澈澄娘,齒頭音為精清從心邪,正齒音為照穿床審禪,牙音為見溪群疑,喉音為影曉匣喻,半舌半齒音為來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