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葉茵《偶成》:
春陰晴復(fù)陰,因物悟浮生。
杜宇鄉(xiāng)心重,楊花世事輕。
知非蘧伯玉,覺是晉淵明。
此意誰人會(huì),騎牛訪偶耕。
注釋參考
知非
(1).五十歲的代稱。《淮南子·原道訓(xùn)》:“故 蘧伯玉 年五十,而有四十九年非?!敝^年五十而知前四十九年之過失。后因以“知非”稱五十歲。 唐 白居易 《自詠》:“誠知此事非,又過知非年?!?宋 李清照 《<金石錄>后序》:“余自少 陸機(jī) 作賦之二年,至過 蘧瑗 知非之兩歲,三十四年之間,憂患得失,何其多也?” 清 鈕琇 《觚賸·除夜覘士》:“﹝ 陳楚產(chǎn) ﹞齒踰知非,始補(bǔ)弟子員?!?/p>
(2).省悟以往的錯(cuò)誤。 唐 趙嘏 《東歸道中》詩之一:“平生事行役,今日始知非?!?寧調(diào)元 《東蛻庵三什》:“北瘦南肥各迥然,知非遙想待他年。”
蘧伯玉
春秋 時(shí) 衛(wèi)國 人,名 瑗 。相傳他“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”,是一個(gè)求進(jìn)甚急并善于改過的賢大夫。見《淮南子·原道訓(xùn)》?!墩撜Z·憲問》:“ 蘧伯玉 使人於 孔子 。 孔子 與之坐而問焉,曰:‘夫子何為?’對(duì)曰:‘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?!拐叱?。子曰:‘使乎!使乎!’”《孔子家語·弟子行》:“外寬而內(nèi)正,自極於隱括之中,直己而不直人,汲汲於仁,以善自終,蓋 蘧伯玉 之行也。”
淵明
深遠(yuǎn)明達(dá)。 晉 常璩 《華陽國志·劉后主志》:“非淵明弘鑒,則中興之業(yè),何容易哉?”
葉茵名句,偶成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