茍能和人心,豈必奏韶夏
出自宋代梅堯臣《見牧牛人隔江吹笛》:
朝與牛出牧,晝與牛在野。
日暮穿林歸,長笛初在骻。
面尾騎且吹,音響未成雅。
隨風散遠近,舉調(diào)任高下。
我方江上來,平溜若鏡瀉。
悠悠經(jīng)醉耳,亦足發(fā)瀟瀟。
茍能和人心,豈必奏韶夏。
鄭聲實美好,蠹情如剔剮。
況其荒敗跡,又亦甚裂瓦。
南箕成簸揚,寺孟詠侈哆。
我今留此詩,誰謂馬喻馬。
注釋參考
人心
人心 (rénxīn) 指人的感情、愿望等 the will of the people 全國久蟄之人心,乃大興奮?!獙O文《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》 這是人心所向,大勢所趨 良心 conscience豈必
猶何必。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必。 清 顧樵 《秋夜柬顧茂倫》詩:“哀樂境所遇,豈必 雍門 琴!” 清 魏源 《游山吟》之六:“倚天拔地自雄放,豈必面目同員方!”
韶夏
(1). 舜 樂和 禹 樂。亦泛指優(yōu)雅的古樂。 晉 葛洪 《抱樸子·交際》:“單絃不能發(fā)《韶》《夏》之和音,孑色不能成袞龍之瑋爗?!?宋 范仲淹 《酬葉道卿學士見寄》:“感茲《韶》《夏》音,佐我臺上春。”
(2).謂德行如 舜 禹 那樣光明偉大。《文選·司馬相如<封禪文>》:“繼韶夏,崇號謚。” 李善 注引 文穎 曰:“韶,明也;夏,大也?!?/p>
梅堯臣名句,見牧牛人隔江吹笛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