貝多之葉來金仙,益以注釋非忘言
出自宋代岳珂《楞伽經(jīng)注帖贊》:
貝多之葉來金仙,益以注釋非忘言。
楞伽著在西域編,名雖或訛經(jīng)則傳。
唐世經(jīng)生筆力便,茲文流布今幾年。
河南題字恐未然,留與末世觀蹄筌。
注釋參考
貝多
(1).梵語的音譯。意為樹葉。古 印度 常以多羅樹葉寫經(jīng)。亦指佛陀在其下成道的菩提樹?!斗鹫f自誓三昧經(jīng)》:“佛告天子:昔吾出家,以汝為證;詣貝多樹,汝復(fù)為證?!?唐 段成式 《酉陽雜俎·木篇》:“貝多,出 摩伽陁國 ,長六七丈,經(jīng)冬不凋。此樹有三種:一者多羅娑力叉貝多;二者多梨婆力叉貝多;三者部婆力叉多羅多梨。并書其葉,部闍一色取其皮書之。貝多是梵語, 漢 翻為葉。貝多婆力叉者, 漢 言葉樹也。 西域 經(jīng)書,用此三種皮葉,若能保護,亦得五六百年?!?清 閻爾梅 《遂初園詩》:“東隣賸有逃禪地,更向 祗園 種貝多?!币嘧g作“貝多羅”。 清 吳偉業(yè) 《送張玉甲憲長之官邛雅》詩之三:“欲問辟支諸佛土,貝多羅樹即關(guān)頭?!?清 陳維崧 《賀新郎·中元感懷》詞:“亟倩蘭陀張浄饌,拋作貝多羅子,早勘破人間生死。”
(2).借指佛經(jīng)。 唐 張鼎 《僧舍小池》詩:“貝多文字古,宜向此中翻?!?清 顧景星 《<楝亭集>序》:“貝多、金碧、象數(shù)、藝術(shù),無所不窺?!?/p>
(3).傳說中的國名。 南朝 梁 任昉 《述異記》卷上:“ 周成王 元年, 貝多國 人獻舞萑, 周公 命返之?!?/p>
金仙
指佛。 唐 李白 《與元丹丘方城寺談玄作》詩:“朗悟前后際,始知金仙妙?!?王琦 注:“金仙,謂佛?!?明 葉憲祖 《丹桂鈿合》第一折:“忽被閒情惱,徘徊夜未眠,月中乘興去,還擬問金仙。” 清 姚鼐 《岳麓寺》詩:“試將萬古懷,移問金仙術(shù)?!?/p>
注釋
注釋 (zhùshì) 解釋字句的文字 note;footnote;annotation 用文字解釋字句 annotate;explain with notes忘言
(1).謂心中領(lǐng)會其意,不須用言語來說明。語本《莊子·外物》:“言者所以在意,得意而忘言?!?三國 魏 曹植 《苦思行》:“中有耆年一隱士,鬚髮皆皓然,策杖從我游,教我要忘言?!?宋 陳師道 《次韻德麟植檜》:“蕭蕭孤竹君,忘言理相契?!?明 陳汝元 《金蓮記·就逮》:“莫笑忘言真有道,自慚搜句百無功?!?/p>
(2).指不借語言為媒介而相知于心的友誼?!稌x書·山濤傳》:“后遇 阮籍 ,便為竹林之交,著忘言之契?!?唐 韓愈 《祭薛中丞文》:“況某等忘言斯久,知我俱深?!?/p>
(3).忘其所言;不須言說。 明 沉德符 《野獲編·言事·抗疏中輟》:“二公皆名士正人,所言必不妄,但權(quán)奸已敗,即往事果真,亦當(dāng)忘言,此等追敘,似乎蛇足。”
岳珂名句,楞伽經(jīng)注帖贊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