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性虛游刃,忘言已棄筌
出自唐代駱賓王《秋日山行簡梁大官》:
乘馬陟層阜,回首睇山川。
攢峰銜宿霧,疊巘架寒煙。
百重含翠色,一道落飛泉。
香吹分巖桂,鮮云抱石蓮。
地偏心易遠,致默體逾玄。
得性虛游刃,忘言已棄筌。
彈冠勞巧拙,結(jié)綬倦牽纏。
不如從四皓,丘中鳴一弦。
注釋參考
得性
《詩·小雅·魚藻》“魚在在藻” 毛 傳:“魚以依蒲藻為得其性?!焙笠浴暗眯浴敝^合其情性。 南朝 宋 謝靈運 《道路憶山中》詩:“得性非外求,自已為誰纂?!?南朝 梁 沉約 《齊故安陸昭王碑文》:“草木不夭,昆蟲得性。” 唐 劉禹錫 《沓潮歌》:“介鯨得性方逍遙,仰鼻噓吸揚朱翹。”
游刃
(1).運刀自如。語本《莊子·養(yǎng)生主》:“彼節(jié)者有閒,而刀刃者無厚;以無厚入有閒,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?!?南朝 梁 沉約 《牷雅》詩:“庖丁游刃, 葛盧 驗聲。” 金 王若虛 《真定縣令國公德政碑》:“而 羿 之注矢,左右俯仰皆可以命中,而庖丁之游刃,批隙導(dǎo)窾無非理間之自然,何獨至於為政者而疑之哉!” 明 徐渭 《自浦城進延平》詩:“以知庖丁者,游刃有餘歷?!?/p>
(2).比喻做事從容自如,輕松利落。 南朝 齊 王琰 《冥祥記》:“ 晉 興寧 中,沙門 竺法義 ,山居好學,住在 始寧 保山 ,游刃眾典,尤善《法華》?!?明 王世貞 《二酉山房記》:“間以餘力游刃,發(fā)之乎詩若文,又以紙貴乎通邑大都,不脛而馳乎四裔之內(nèi)?!?清 李斗 《揚州畫舫錄·虹橋錄上》:“ 阮亭 謁選得 揚州 推官,游刃行之,與諸士游讌無虛日。” 孫犁 《澹定集·與友人論傳記》:“ 司馬遷 在寫過一個人物之后,有‘ 太史公 曰’一小段文字,談他對這一人物的印象和評價,也是在若即若離之間,游刃于褒貶愛憎之外。”參見“ 游刃有餘 ”。
典出《莊子·養(yǎng)生主》, 庖丁 為 文惠君 解牛,技藝精熟,受到稱贊, 庖丁 云:“今臣之刀十九年矣,所解數(shù)千牛矣,而刀刃若新發(fā)於硎。彼節(jié)者有閒,而刀刃者無厚,以無厚入有閒,恢恢乎其於游刃,必有餘地矣?!焙笠浴坝稳小敝^觀察事物透徹,技藝精熟,運用自如。 南朝 梁 慧皎 《高僧傳·yi{1-1}解一·竺法義》:“ 深 見其幼而穎悟,勸令出家,於是棲志法門,從 深 受學,游刃眾典,尤善《法華》?!?唐 駱賓王 《秋日山行簡梁大官》詩:“得性虛游刃,忘言已棄筌。” 唐 楊炯 《唐上騎都尉高君神道碑》:“四林游刃,八水忘筌,能祛有漏之因,早得無生之法?!?明 李贄 《與友朋書》:“ 周 善藏,非萬全不發(fā),故人但見其巧於善刀,而不見其能於游刃。”
忘言
(1).謂心中領(lǐng)會其意,不須用言語來說明。語本《莊子·外物》:“言者所以在意,得意而忘言?!?三國 魏 曹植 《苦思行》:“中有耆年一隱士,鬚髮皆皓然,策杖從我游,教我要忘言。” 宋 陳師道 《次韻德麟植檜》:“蕭蕭孤竹君,忘言理相契?!?明 陳汝元 《金蓮記·就逮》:“莫笑忘言真有道,自慚搜句百無功?!?/p>
(2).指不借語言為媒介而相知于心的友誼?!稌x書·山濤傳》:“后遇 阮籍 ,便為竹林之交,著忘言之契?!?唐 韓愈 《祭薛中丞文》:“況某等忘言斯久,知我俱深?!?/p>
(3).忘其所言;不須言說。 明 沉德符 《野獲編·言事·抗疏中輟》:“二公皆名士正人,所言必不妄,但權(quán)奸已敗,即往事果真,亦當忘言,此等追敘,似乎蛇足?!?/p>
駱賓王名句,秋日山行簡梁大官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