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唐代張祜《華清宮和杜舍人》:
五十年天子,離宮舊粉墻。
登封時(shí)正泰,御宇日初長。
上位先名實(shí),中興事憲章。
舉戎輕甲胄,余地取河湟。
道帝玄元祖,儒封孔子王。
因緣百司署,叢會一人湯。
渭水波搖綠,秦山草半黃。
馬頭開夜照,鷹眼利星芒。
下箭朱弓滿,鳴鞭皓腕攘。
畋思獲呂望,諫祇避周昌。
兔跡貪前逐,梟心不早防。
幾添鸚鵡勸,頻賜荔支嘗。
月鎖千門靜,天高一笛涼。
細(xì)音搖翠佩,輕步宛霓裳。
禍亂根潛結(jié),升平意遽忘。
衣冠逃犬虜,鼙鼓動漁陽。
外戚心殊迫,中途事可量。
雪埋妃子貌,刃斷祿兒腸。
近侍煙塵隔,前蹤輦路荒。
益知迷寵佞,惟恨喪忠良。
北闕尊明主,南宮遜上皇。
禁清馀鳳吹,池冷映龍光。
祝壽山猶在,流年水共傷。
杜鵑魂厭蜀,蝴蝶夢悲莊。
雀卵遺雕栱,蟲絲罥畫梁。
紫苔侵壁潤,紅樹閉門芳。
守吏齊鴛瓦,耕民得翠珰。
歡康昔時(shí)樂,講武舊兵場。
暮草深巖靄,幽花墜徑香。
不堪垂白叟,行折御溝楊。
注釋參考
鳴鞭
(1) [whip]∶抖動鞭子出聲
鳴鞭走馬
(2) [(of ancient times' honour guard) whip to keep silent]∶古代皇帝儀仗中的一種,鞭形,振動時(shí)發(fā)出響聲,叫人肅靜。也叫“靜鞭”
詳細(xì)解釋(1).謂揮鞭。揮鞭策馬,動則有聲,故稱。 南朝 宋 鮑照 《代陳思王白馬篇》:“白馬騂角弓,鳴鞭乘北風(fēng)。”《宋史·孟珙傳》:“ 江陵 所恃三海,不知沮洳有變?yōu)樯L镎?,敵一鳴鞭,即至城外。” 孫犁 《秀露集·鄉(xiāng)里舊聞》:“他從來也不像那些粗劣的馭手,隨便鳴鞭、吆喝,以至虐待折磨牲畜。”
(2).指揮鞭打人。 魯迅 《且介亭雜文末編·答徐懋庸并關(guān)于抗日統(tǒng)一戰(zhàn)線問題》:“擺出奴隸總管的架子,以鳴鞭為唯一的業(yè)績?!?/p>
(3).古代皇帝儀仗中的一種,鞭形,揮動發(fā)出響聲,使人肅靜,故又稱靜鞭。 唐 鄭嵎 《津陽門》詩:“鳴鞭后騎何躞蹀,宮妝襟袖皆仙姿?!薄端问贰x衛(wèi)志二》:“上皇日常朝殿,差御龍直四十三人,執(zhí)仗排立,并設(shè)繖扇,鳴鞭?!?明 高明 《琵琶記·丹陛陳情》:“每日間親隨車駕,只聽鳴鞭,去螭頭上拜跪?!?/p>
皓腕
潔白的手腕。多用于女子。 三國 魏 曹植 《洛神賦》:“攘皓腕於神滸兮,採湍瀨之玄芝?!?前蜀 韋莊 《菩薩蠻》詞:“壚邊人似月,皓腕凝雙雪。” 明 孫柚 《琴心記·當(dāng)爐市中》:“壚邊人似月圓時(shí),皓腕空凝雙雪姿。” 清 湯春生 《夏閨晚景瑣說》:“翹解冰綃,衵衣全露,皓腕滑膩如脂?!?/p>
張祜名句,華清宮和杜舍人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