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強至《通判國博中齋詩》:
天下以中為大本,天地得中能自生。
古之圣賢一用中,政刑禮樂萬事平。
於戲后世中道喪,政分寬猛刑重輕。
禮非儉陋則奢僭,樂不專一須鏘鏗。
其間萬事亦頗僻,或過不及誰與繩。
今公奮然力追救,大署中字為齋名。
謂中之跡不可見,粲焉其道存六經(jīng)。
尚書洪范有皇極,春秋王道為權(quán)衡。
在易之爻貴二五,于詩無邪義甚明。
子思著篇究根柢,王通命說垂儀刑。
夜探群書味中理,雞鳴而作還奉行。
出處語默皆時中,措諸萬事無側(cè)傾。
有時賓至相與樂,詠歌亦作中和聲。
檐前竹樹有中色,四序不改長青青。
公今一州貳守政,千里猶變中庸甿。
異時朝廷贊天子,擴之四海中道成,至得攝齊升公齋,一聽中論退服膺。
注釋參考
后世
后世 (hòushì) 所有相繼的世代 later ages 后世之謬其傳。——宋· 王安石《游褒禪山記》 后世之君。——清· 黃宗羲《原君》 曠后世而不聞。 后世且行之。——清· 劉開《問說》 為了后世的利益 后代 later generations;descendant 后世子孫中道
中道 (zhōngdào) 半路;中途 halfway 中道而返 中道還兄門。——《玉臺新詠·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 而中道崩殂。——諸葛亮《出師表》 若中道而歸?!逗鬂h書·列女傳》 中庸之道 mean 指一種特定的德操和哲理,據(jù)認為,人持有它就可以不至于趨向自滿和自苦的兩個極端而從速徹悟 Madhyma-pratipada寬猛
寬大與嚴厲?!逗鬂h書·循吏傳·王渙》:“ 永元 十五年,從駕南巡,還為 洛陽 令。以平正居身,得寬猛之宜?!?北齊 顏之推 《顏氏家訓(xùn)·治家》:“治家之寬猛,亦猶國焉?!?唐 羅隱 《送汝州李中丞》詩:“理必資寬猛,謀須藉典刑?!?宋 葉適 《劉公墓志銘》:“公歷官大小各有意,隨其病傷,鍼石施焉,蘇愈而止,不執(zhí)寬猛之偏術(shù),仰人以徇己也。”
重輕
(1).謂加重刑于輕罪。《商君書·去強》:“行刑重輕,刑去事成,國強;重重而輕輕,刑至事生,國削。”
(2).指重與輕、高與下。 漢 賈誼 《新書·六術(shù)》:“喪服稱親疏以為重輕,親者重,疏者輕。” 宋 曾鞏 《王君俞哀辭》:“其為辭章可道,恥出較重輕,漠然自如。”
(3).謂品題、評論。 宋 蔡絛 《鐵圍山叢談》卷三:“ 東坡公 元祐 時既登禁林,以高才狎侮諸公卿,率有標目殆徧也,獨於 司馬溫公 不敢有所重輕?!?金 王若虛 《<揚子法言微旨>序》:“公一代巨儒……如鄙不肖,曷足為公重輕?!?/p>
(4).指對全局有重大影響;關(guān)系全局的重要因素。《新唐書·裴度傳》:“其威譽德業(yè)比 郭汾陽 ,而用不用常為天下重輕?!?宋 歐陽修 《乞出第一札子》:“蓋以執(zhí)政之臣,天下之所瞻望,朝廷以為重輕?!?清 錢謙益 《送張?zhí)幨克既胃斑|東參謀序》:“ 劇孟 , 雒陽 博徒耳, 吳 、 楚 之際, 亞夫 得之如一敵國。 張元 、 吳昊 之徒,曳石署書,以撼中國,而卒棄之為 西夏 用。布衣處士之能為人國重輕何如也?”
(5).猶重視;重要?!稏|周列國志》第三三回:“ 孝公 曰:‘有 楚 不必有 齊 。寡人流離萬死之餘,幸社稷不隕,得從末歃為榮,何足重輕,而褻此簡牘為耶?’” 郭沫若 《戰(zhàn)聲集·詩歌國防》:“我們這民族如是比 馬雅 人還要劣等,那就讓他死盡也無多大的重輕,然而這民族卻是世界上的選民?!?/p>
強至名句,通判國博中齋詩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