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元朝王寂《鷓鴣天》
秋后亭皋木葉稀。霜前關塞雁南歸。曉云散去山腰瘦,宿雨來時水面肥。吾老矣,久忘機。沙鷗相對不驚飛。柳溪父老應憐我,荒卻溪南舊釣
注釋參考
鷓鴣天是詞牌名。雙調(diào),五十五字,押平聲韻。也是曲牌名。南曲仙呂宮、北曲大石調(diào)都有。字句格律都與詞牌相同。北曲用作小令,或用于套曲。南曲列為“引子”,多用于傳奇劇的結(jié)尾處。
【鑒賞】
上片:寫景
開頭兩句,不是在點明寫作地點么?秋天深了,落葉已要飄盡,在關塞看見了大雁南歸。見大雁南歸,是不是就想到自己也應該歸家了呢?古人寫詩都這樣吧?作者在邊關,那肯定是想還家了。 接下來的這兩句寫景。是眼中景還是想象之景?我傾向于是寫的想象之景,因為我臆測這是他家鄉(xiāng)之景。即使是眼前的景象吧,也可以。反正這兒是在暗轉(zhuǎn)了,暗示要轉(zhuǎn)到下片家鄉(xiāng)之景去了。
下片:抒情
一、二句不直接接景物,先寫自己。自己已經(jīng)老了,不再有機巧之心了,就是在暗示不想做官了,想葉落歸根了,這不是與第一句暗相照應么?第三句雖是寫景,實際上還是是用典寫人,寫自己無機心,哪怕與沙鷗相對沙鷗也不會被驚飛的。
第四句,一下寫到柳溪。這個地點無論如何也不是邊關之景了,應該是作者家鄉(xiāng)之景。家鄉(xiāng)父老憐“我”,這憐“我”,是愛“我”,還是哀憐“我”?我認為是哀憐“我”,因為他們哀憐的是后面一句的內(nèi)容,一句話分成了兩截。最后一句寫道:溪南頭釣魚的地方,很久沒有去釣魚了,都荒卻了。不說自己很久沒有去釣魚了,荒卻了diao{1*1}魚{1|1}臺,很令人哀憐。反說家鄉(xiāng)父老哀憐“我”荒卻了diao{1*1}魚{1|1}臺。實際上還是表現(xiàn)自己想回去再釣魚。從對方入手寫,這種手法見得多了,作者是瞞不住我們的。
釣魚那是有典故的,嚴子陵釣魚,就是不想做官嘛?,F(xiàn)在老了,想回去了,不想做官了。這個意思很清楚的,在詩中是一貫的。
王寂名句,鷓鴣天名句
- 10救救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