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唐朝楊憑《邊塞行》
九原臨得水,雙足是重城。獨(dú)許為儒老,相憐從騎行。
細(xì)叢榆塞迥,高點(diǎn)雁山晴。圣主嗤炎漢,無心自勒兵。
注釋參考
榆塞
(1).《漢書·韓安國(guó)傳》:“后 蒙恬 為 秦 侵胡,辟數(shù)千里,以 河 為竟。累石為城,樹榆為塞, 匈奴 不敢飲馬於 河 ?!焙笠蛞浴坝苋狈悍Q邊關(guān)、邊塞。 唐 駱賓王 《送鄭少府入遼共賦俠客遠(yuǎn)從戎》詩:“邊烽警榆塞,俠客度 桑乾 。” 清 趙翼 《樹海歌》:“我行萬里半天下,中原尺土皆耕稼。到此奇觀得未曾,榆塞 鄧林 詎足亞。” 寧調(diào)元 《秋興用草堂韻》:“叢祠明滅篝燈火,落日凄涼榆塞笳?!?/p>
(2).指 山海關(guān) 。 明 夏完淳 《大哀賦》:“出 榆塞 而草黃,墜犂天而云黑。” 清 顧炎武 《永平》詩:“ 榆塞 晚花重發(fā)后, 灤河 秋雁獨(dú)飛初?!?清 納蘭性德 《念奴嬌·宿漢兒村》詞:“無情野火,趁西風(fēng)燒徧天涯芳草。 榆塞 重來冰雪里,冷入鬢絲吹老?!眳⒁姟?榆關(guān) ”。
雁山
亦作“鴈山”。1.即 雁門山 。 南朝 梁 江淹 《別賦》:“ 遼水 無極, 雁山 參云?!币槐咀鳌傍e山”。 唐 陳子昂 《送魏大從軍》詩:“ 雁山 橫 代 北, 狐塞 接 云中 。” 唐 楊憑 《邊塞行》:“細(xì)叢 榆塞 迥,高點(diǎn) 雁山 晴。”參見“ 雁門 ”。
(2).即 雁蕩山 。 宋 陸游 《菖蒲》詩:“ 雁山 菖蒲 崑山 石, 陳叟 持來慰幽寂?!?錢仲聯(lián) 校注引《嘉泰會(huì)稽志》:“今 會(huì)稽 有一種,葉有脊如劍,謂之 雁蕩 菖蒲。”參見“ 雁蕩山 ”。
楊憑名句,邊塞行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