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唐代韓愈《送楊少尹序》:
昔疏廣、受二子,以年老,一朝辭位而去。
于是公卿設供帳,祖道都門外,車數(shù)百輛;道路觀者,多嘆息泣下,共言其賢。
漢史既傳其事,而后世工畫者,又圖其跡,至今照人耳目,赫赫若前日事。
國子司業(yè)楊君巨源,方以能詩訓后進,一旦以年滿七十,亦白相去,歸其鄉(xiāng)。
世常說古今人不相及,今楊與二疏,其意豈異也? 予忝在公卿后,遇病不能出,不知楊侯去時,城門外送者幾人,車幾輛,馬幾匹,道旁觀者,亦有嘆息知其為賢與否; 而太史氏又能張大其事為傳,繼二疏蹤跡否,不落莫否。
見今世無工畫者,而畫與不畫,固不論也。
然吾聞楊侯之去,相有愛而惜之者,白以為其都少尹,不絕其祿。
又為歌詩以勸之,京師之長于詩者,亦屬而和之。
又不知當時二疏之去,有是事否。
古今人同不同,未可知也。
中世士大夫,以官為家,罷則無所于歸。
楊侯始冠,舉于其鄉(xiāng),歌《鹿鳴》而來也。
今之歸,指其樹曰:“某樹,吾先人之所種也;某水、某丘,吾童子時所釣游也。
”鄉(xiāng)人莫不加敬,誡子孫以楊侯不去其鄉(xiāng)為法。
古之所謂鄉(xiāng)先生沒而可祭于社者,其在斯人歟?其在斯人歟?
注釋參考
中世
中世 (zhōngshì) 即“中古” Middle Ages 中世逐于智謀?!俄n非子·五蠹》士大夫
士大夫 (shìdàfū) 古時指當官有職位的人,也指沒有做官但有聲望的讀書人 literati and officialdom in feudal china;scholar-bureaucrat 充乎士大夫之列 天下有縉紳士大夫所不能言,而野老鄙夫能言者,往往而然?!濉?周容《芋老人傳》 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。——宋· 蘇軾《石鐘山記》無所
(1).沒有地方;沒有處所。 漢 枚乘 《七發(fā)》:“今夫貴人之子,必宮居而閨處,內(nèi)有保母,外有傅父,欲交無所?!?唐 韓愈 《祭張給事文》:“上不負汝,為此不祥,將死無所。” 清 蒲松齡 《聊齋志異·細柳》:“積數(shù)月,乞食無所,憔悴自歸?!?/p>
(2).表示否定不必明言或不可明言的人或事物。《周禮·考工記·輪人》:“無所取之,取諸圜也?!?鄭玄 注:“非有他也,圜使之然也?!薄逗鬂h書·杜喬傳》:“先是 李固 見廢,內(nèi)外喪氣,羣臣側足而立,唯 喬 正色無所回橈?!薄锻ǖ洹な池浘拧罚骸?后魏 初至 太和 錢貨無所用也?!?明 陳文燭 《<少室山房筆叢>序》:“大哉 孔子 !博學無所成名。” 瞿秋白 《文藝的自由和文學家的不自由》:“漂亮是美,‘藝術的價值’也是美--抽象的美,無所附麗的美?!?/p>
于歸
出嫁。《詩·周南·桃夭》:“之子于歸,宜其室家。” 朱熹 集傳:“婦人謂嫁曰歸?!?馬瑞辰 通釋:“《爾雅》:‘于,曰也?!蛔x若聿,聿、于一聲之轉。‘之子于歸’,正與‘黃鳥于飛’、‘之子于征’為一類。于飛,聿飛也;于征,聿征也;于歸,亦聿歸也。又與《東山》詩‘我東曰歸’《采薇》詩‘曰歸曰歸’同義,曰亦聿也。于、曰、聿,皆詞也?!?明 孫仁孺 《東郭記·一妾》:“在閨中雙雙聚首,怕于歸不能相守。” 清 李漁 《蜃中樓·雙訂》:“他日于歸,不知嫁著甚么男子,好生愁悶?!?郭沫若 《棠棣之花》第二幕:“我記得你還有一位令姐,怕已經(jīng)于歸了吧?”
韓愈名句,送楊少尹序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