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趙希逢《和寄大庚郭縣尉》:
纏腰跨飛鶴,不須上揚州。
直欲摶扶搖,相從汗漫游。
得意廣寒宮,闊步玉京樓。
迤邐叫閶闔,惜階獻前籌。
騏驥千里志,縻首成淹留。
少年燈火眼,眵昏歲幾周。
漢庭賒策對,唐匭空書投。
抗言不畏避,視死等嬉游。
想應初墮地,早已氣食牛。
慨然大勇聞,肯以小怯羞。
一第真分內(nèi),談笑期封侯。
可惜剛比鐵,不能曲如鉤。
轉喉成觸諱,身作治世囚。
禍福若自取,行止非人由。
飄零靡底定,蹤跡萍梗猶。
雖然遇坎止,未始隨波流。
相看得同志,有酒共解憂。
議論發(fā)耿耿,正誼不利謀。
仕路幾閱人,來往一置郵。
直須早回首,誰能沉復浮。
管見頗自是,君其首肯不。
江上與山間,風月無人收。
不妨為管領,巾車更孤舟。
但得免憂辱,外此復何求。
注釋參考
雖然
雖然 (suīrán) ——用在上半句,下半句多用“但是”、“可是”、“卻”等與它呼應,表示承認前邊的為事,但后邊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 even if though; although 李大伯雖然年過六十,勞動勁頭卻比得上年輕的小伙子 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,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。——魯迅《故鄉(xiāng)》 雖然如此,雖是這樣;即使這樣 even so 善哉。雖然,公輸盤為我為云梯,必取宋。——《墨子·公輸》 雖然,受地于先王,愿終守之,弗敢易!——《戰(zhàn)國策·魏策》坎止
謂遇險而止。 清 李霨 《舟發(fā)浦城》詩:“乘流怪浮生,坎止私愿畢。”參見“ 坎止流行 ”。
未始
未始 (wèishǐ) 同“未嘗” have not 未始無春?!鳌?袁宏道《滿井游記》 這么辦理也未始不可波流
(1).水流;支流。 漢 劉向 《說苑·雜言》:“錯吾軀於波流,而吾不敢用私?!?唐 薛用弱 《集異記補編·崔圓》:“是日風色恬和,波流靜謐。” 清 惲敬 《<姚江學案>書后》二:“此皆議論之時,枝葉波流偶然相及,非為學之本源。” 冰心 《寄小讀者》二四:“兩岸較逼,波流洶涌。”
(2).隨波逐流。比喻世事的變化?!肚f子·應帝王》:“吾與之虛而委蛇,不知其誰何,因以為弟靡,因以為波流,故逃也?!?郭象 注:“變化頽靡,世事波流,無往而不因也?!?三國 魏 嵇康 《與山巨源絕交書》:“今空語同知有達人,無所不堪,外不殊俗而內(nèi)不失正,與一世同其波流,而悔吝不生耳。” 宋 曾鞏 《上歐陽學士第一書》:“周游當世,常斐然有扶衰救缺之心,非徒嗜皮膚,隨波流,搴枝葉而已也。”
(3).形容目光流轉。 清 珠泉居士 《雪鴻小記》:“頎身玉立,慧眼波流?!?/p>
趙希逢名句,和寄大庚郭縣尉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