幾度天地劫火來,只有太虛元不壞
出自宋代汪莘《對(duì)月與念六弟談化作》:
新月長(zhǎng)眉清,娟娟照茅舍。
坐有我弟俱,因得窮造化。
初嘆此個(gè)月,涵浙復(fù)涵灞。
終憶此個(gè)月,古夜復(fù)今夜。
日月天中行,地下亦雙明。
天地在太虛,一點(diǎn)如流萍。
水輪載以浮,風(fēng)輪吹不停。
地譬雞子黃,天乃雞子清。
天半繞地下,天半出地上。
星辰附天旋,晝夜成俯仰。
吾嘗揮雷鞭,騎龍日宮前。
整頓朝東皇,拜手金鳥傍。
日宮月宮留不住,翻身透過天頂去。
雙手撥轉(zhuǎn)赤精球,山河萬象在裹頭。
此時(shí)見天不見地,憶嘗閱盡世間事。
幾度穿入月之內(nèi),幾度穿出天之外。
幾度天地劫火來,只有太虛元不壞。
我自太虛觀世間,釋迦老子皆等閑。
注釋參考
天地
天地 (tiāndì) 天和地。指自然界和社會(huì) heaven and earth;universe;world 天地山川?!巍?王安石《游褒禪山記》 天地之聞。——清· 黃宗羲《原君》 天地之大 震動(dòng)天地?!鳌?張溥《五人墓碑記》 比喻人們活動(dòng)的范圍 scope of operation;field of activity 指天地之間,自然界 nature;be tween Heaven and earth 天地之精也?!秴问洗呵铩ど餍姓摗?天地百法乎?!濉?洪亮吉《治平篇》又 天地調(diào)劑之法也。 天地不能生人。 天地之所以養(yǎng)人也。劫火
亦作“刧火”。亦作“刦火”。亦作“刼火”。1.佛教語(yǔ)。謂壞劫之末所起的大火?!度释踅?jīng)》:“劫火洞然,大千俱壞?!?唐 張喬 《興善寺貝多樹》詩(shī):“永共 終南 在,應(yīng)隨劫火燒。” 宋 李綱 《次韻丹霞錄示羅疇老唱和詩(shī)》:“刧火洞燒時(shí),自有安身處。” 宋 葉紹翁 《四朝聞見錄》附錄《晉王大令保母帖》:“千年鬱鬱閟重泉,蹔出還隨刦火煙?!?清 龔自珍 《懺心》詩(shī):“佛言刼火遇皆銷,何物千年怒若潮?” 湯用彤 《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》第一分第一章:“釋子又常謂 東方朔 言及刧火,已知佛法?!?/p>
(2).借指兵火。 清 顧炎武 《恭謁天壽山十三陵》詩(shī):“ 康 昭 二明樓,并遭劫火亡。” 清 納蘭性德 《南歌子·古戍》詞:“何年劫火賸殘灰,試看英雄碧血滿 龍堆 ?!?/p>
只有
只有 (zhǐyǒu) 表示必需的條件,下文常用“才”、“方”呼應(yīng) only 只有依靠群眾,才能做好普查工作 唯有;僅有 alone 只有他知道內(nèi)情虛元
(1).指道家思想。元,同“ 玄 ”。 宋 文瑩 《玉壺清話》卷四:“公深慕虛元,樸素恬簡(jiǎn),病革,盥沐衣羽衣,焚香端坐而逝,首不少欹?!?元 劉祁 《歸潛志》卷十二:“ 魏 晉 閒士尚虛元,其閒不為風(fēng)俗所移者, 徐邈 、 卞壼 ?!眳⒁姟?虛玄 ”。
(2).指構(gòu)成物質(zhì)世界的本元。即太虛之元?dú)狻?明 宋濂 《黃仁淵靜字辭》:“云行雨施出自天,神功不宰超虛元?!?/p>
汪莘名句,對(duì)月與念六弟談化作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