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王令《松休操》:
蔚彼南山,有松其猗。
孰堂而基,孰壞不支。
遠莫與識,其斬以狙猿之杙。
是近是度,謂家之無桷。
嗚呼松乎,余歸此休乎。
注釋參考
近是
對某種情況、某種事物作接近肯定的判斷。 漢 王充 《論衡·自紀》:“歷日彌久,以為昔古之事,所言近是。” 明 蔣一葵 《長安客話·長安門》:“東西 長安門 外有通五府各部處總門,京師市井人謂之 孔圣門 ,或以為本名 公生門 ,并無意義。其有識者則曰 拱辰門 之誤,近是?!?郭沫若 《棠棣之花》附錄《我怎樣寫<棠棣之花>》:“有的人站在純粹歷史家的立場,說 陽堅 、 韓山堅 、 韓嚴 應該是一個人,而且就是 嚴仲子 嚴遂 。不錯,有些近是。”
之無
(1).之字與無字。 唐 白居易 《與元九書》:“僕始生六七月時,乳母抱弄於書屏下,有指無字之字示僕者,僕雖口未能言,心已默識?!?金 元好問 《贈利州侯神童》詩:“極知之無不足訝,更恐洛誦難為功。”
(2).借指簡單易識之字。 明 劉元卿 《賢奕編·應諧·乍解張皇》:“ 汝 有田舍翁,家貲殽盛,而累世不識之無?!?清 蒲松齡 《聊齋志異·醫(yī)術(shù)》:“張曰‘我僅識之無耳,烏能是?’道士笑曰:‘迂哉!名醫(yī)何必多識字乎?但行之耳?!?/p>
王令名句,松休操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