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庵三頌自連拈,寄與提綱本手鉗
出自宋代釋印肅《睹弟子作頌題窗乃續(xù)韻警之》:
普庵三頌自連拈,寄與提綱本手鉗。
爐鞴穩(wěn)時(shí)無鈍鐵,何妨矢上更加尖。
注釋參考
三頌
《詩經(jīng)》中的《魯頌》、《周頌》、《商頌》,合稱三頌。其中多為貴族祭祀、祈福之樂章。 明 謝肇淛 《五雜俎·物部四》:“但不知 孔子 之所讚嘆忘肉, 季札 之所謂如天之無不覆,如地之無不載者,將謂其聲音耶?抑因聲而想其政治耶?抑聲中之詞義深美,如所謂《三頌》者耶?” 清 李慈銘 《越縵堂讀書記·頤志齋叢書》:“譜其所闕《三頌》之譜,而未別為總譜?!?/p>
寄與
(1).傳送給。 南朝 宋 陸凱 《贈(zèng)范曄》詩:“折花逢驛使,寄與 隴頭 人, 江 南無所有,聊贈(zèng)一枝春。” 唐 賈島 《送韓湘》詩:“欲憑將一札,寄與 沃洲 人。”
(2).猶致送,贈(zèng)送。 郭沫若 《把精神武裝起來》:“ 中國 人能夠養(yǎng)成到這種的程度,我相信, 日本 的fa{1|1}西{1~1}斯軍閥一定不夠我們消滅,而全世界的文化,一定要著我們的第二次的寄與的。” 田漢 《洪深<電影戲劇表演術(shù)>序》:“在他赴 青島 之前將發(fā)表他那傾注著半生蘊(yùn)蓄的大著《表演術(shù)》,這對于我們這些愛好戲劇藝術(shù)的學(xué)徒們是非常寶貴的寄與?!?/p>
提綱
提綱 (tígāng) 提舉網(wǎng)的總繩 take a net by the headrope 比喻抓住大的或主要的 grasp the key link;seize the key 文章、講話等的內(nèi)容要點(diǎn) summary;outline 寫發(fā)言提綱釋印肅名句,睹弟子作頌題窗乃續(xù)韻警之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
- 10國際象棋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