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釋普寧《偈頌四十一首》:
一夏九十日,不覺已過半。
管帶牯牛兒,切忌隨物轉(zhuǎn)。
緊把鼻頭索,莫放令寬緩。
如是十二時(shí),時(shí)時(shí)無間斷。
收得純熟,斥之不去。
受人言語,不動(dòng)不變。
覿面當(dāng)機(jī),當(dāng)機(jī)覿面。
注釋參考
一夏
(1).一個(gè)夏季。 漢 王充 《論衡·順鼓》:“其遭若 堯 、 湯 之水旱,猶一冬一夏也。” 宋 戴復(fù)古 《織婦嘆》詩:“一春一夏為蠶忙,織婦布衣仍布裳?!?/p>
(2).僧徒以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為靜修之期,謂之一夏。佛經(jīng)中稱為安居。見《翻譯名義集·眾善行法安居》。
十日
(1).古代神話傳說天本有十日, 堯 命 后羿 射落九日?!渡胶=?jīng)·海外東經(jīng)》:“ 湯谷 上有扶桑,十日所浴,在 黑齒 北。居水中,有大木,九日居下枝,一日居上枝?!薄痘茨献印椥斡?xùn)》:“若木在建木西,末有十日,其華照下地。” 南朝 梁 劉勰 《文心雕龍·諸子》:“按《歸藏》之經(jīng),大明迂怪,乃稱 羿 斃十日, 嫦娥 奔月?!?唐 韓愈 《月蝕詩效玉川子作》:“ 堯 呼大水浸十日,不惜萬國赤子魚頭生。女於此時(shí)若食日,雖食八九無饞名?!眳⒁姟?十日并出 ”。
(2).十干所表示的日子。《周禮·春官·馮相氏》:“ 馮相氏 掌十有二歲、十有二月、十有二辰、十日、二十有八星之位,辨其敘事,以會(huì)天位?!薄蹲髠鳌ふ压吣辍罚骸疤煊惺?,人有十等?!?杜預(yù) 注:“甲至癸?!?唐 韓愈 《送幽州李端公序》:“國家失太平,於今六十年矣,夫十日十二子相配,數(shù)窮六十,其將復(fù)平,平必自 幽州 始。”《新五代史·司天考一》:“周天一藏,四時(shí),二十四氣,七十二候,行十日十二辰,以為歷?!?/p>
不覺
不覺 (bùjué) be unable to find 沒有發(fā)覺,沒有感覺到 一路景物極佳,也就不覺路途遙遠(yuǎn) 想不到,無意之間 天天作詩著文,天長日久不覺已是著述頗豐 不禁,不由得 cannot help 他們兩雙眼好像無意中碰在一起時(shí),兩個(gè)都不覺紅了臉。——揚(yáng)沫《青春之歌》過半
過半 (guòbàn) 超過總數(shù)的一半以上 more than half 行程過半釋普寧名句,偈頌四十一首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