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五點(diǎn)秋更鼓聲,千三百里水館郵程
出自元代張可久《【雙調(diào)】沉醉東風(fēng)_秋夜旅思二》:
秋夜旅思。
。
二十五點(diǎn)秋更鼓聲,千三百里水館郵程。
青山去路長(zhǎng),紅樹西風(fēng)冷。
百年人半紙?zhí)撁?,得似璩源閣上僧,午睡足梅窗日影。
。
。
氣球。
。
元?dú)獬醢祜?,皮囊自喜囫圇?br>閑田地著此身,絕世慮縈方寸。
圓滿也不必?zé)┤?,一腳騰空上紫云,強(qiáng)似向紅塵亂滾。
。
。
瓊珠臺(tái)。
。
琪樹暖青山鷓鴣,石床平紅錦氍毹。
云間萼綠華,梅下蓬萊屨。
倚高寒滿身香露,相伴仙人倒玉壺,月明夜瑤琴一曲。
。
。
注釋參考
更鼓
(1) [clapper's sound]∶報(bào)更的鼓聲
默坐數(shù)更鼓
更鼓啊,一聲聲這般急。——聞一多《深夜底淚》
(2) [drum used to announce the watches]∶舊時(shí)報(bào)更所用的鼓
詳細(xì)解釋報(bào)更的鼓聲。 宋 蘇軾 《次韻定國(guó)見寄》:“默坐數(shù)更鼓,流水夜自逆?!?清 陳維崧 《永遇樂(lè)·京口渡江用辛稼軒韻》詞:“一江燈火,隱隱 揚(yáng)州 更鼓?!?聞一多 《深夜底淚》詩(shī):“更鼓啊,一聲聲這般急切?!?/p>
百里
(1).一百里。謂距離甚遠(yuǎn)。《易·震》:“震驚百里,不喪匕鬯?!薄对?shī)·大雅·桑柔》:“維此圣人,瞻言百里。”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:“兵法,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?!?宋 蘇軾 《明君可與為忠言賦》:“心茍無(wú)邪,既坐瞻於百里;人思其效,將或錫之十朋?!?清 紀(jì)昀 《閱微草堂筆記·如是我聞二》:“乃知天下事,但知其一,不知其二,多有收目前之效而貽后日之憂者,始服 永公 ‘熟慮其后’一言,真‘瞻言百里’也?!?/p>
(2).古時(shí)諸侯封地范圍?!睹献印とf(wàn)章下》:“天子之制,地方千里,公侯皆方百里?!焙笥靡苑Q諸侯國(guó)。參見“ 百里之命 ”。
(3).亦謂地小?!睹献印す珜O丑上》:“然而 文王 ( 周文王 )猶方百里起,是以難也?!薄盾髯印ぶ倌帷罚骸肮噬朴弥瑒t百里之國(guó)足以獨(dú)立矣?!?/p>
(4).古時(shí)一縣所轄之地。因以為縣的代稱?!稘h書·百官公卿表上》:“縣大率方百里。” 漢 蔡邕 《太尉陳公贊》:“公在百里,有西產(chǎn)之惠,賜命方伯,分 陜 餘慶。” 晉 陶潛 《酬丁柴?!吩?shī):“秉直司聰,惠于百里?!?唐 王勃 《上明員外啟》:“三冬文史,先兆跡於青衿;百里絃歌,即馳芳於墨綬。”
(5).借指縣令。《后漢書·循吏傳·仇覽》:“ 渙 ( 王渙 )謝遣曰:‘枳棘非鸞鳳所棲,百里豈大賢之路?!?李賢 注:“時(shí) 渙 為縣令,故自稱百里也?!薄赌淆R書·文學(xué)傳·崔慰祖》:“帝( 明帝 )欲試以百里, 慰祖 辭不就。” 宋 王禹偁 《畬田詞》序:“茍擇良二千石暨賢百里,使化天下之民如斯民之義,庶乎污萊盡闢矣。”
(6).寶劍名。 晉 崔豹 《古今注·輿服》:“ 吳大帝 有寳刀三,寳劍六。寳劍六:一曰白虹……六曰百里?!?/p>
(7).復(fù)姓。 春秋 秦 有 百里奚 。見《孟子·萬(wàn)章上》。
水館
臨水的館舍或驛站。 南朝 梁 江淹 《池上酬劉記室》詩(shī):“水館次文羽,山葉下暝露?!?宋 梅堯臣 《送邵戶曹隨侍之長(zhǎng)沙》詩(shī):“水館魚方美,犀舟枕自清?!?元 張可久 《沉醉東風(fēng)·秋夜旅思》曲:“二十五點(diǎn)秋更鼓聲,千三百里水館郵程?!?/p>
郵程
驛道,驛路。 元 張可久 《沉醉東風(fēng)·秋夜旅思》曲:“二十五點(diǎn)秋更鼓聲,千三百里水館郵程?!?清 唐孫華 《進(jìn)呈御覽詩(shī)一百韻》:“雙龍扶畫舫,萬(wàn)馬罷郵程?!?清 姚椿 《題劍南集后五首柬書田》詩(shī)之一:“ 桐城 宗老鬢如絲,賞我郵程記日詞。”泛指旅程。 郁達(dá)夫 《賣花聲·送外東行》詞:“無(wú)語(yǔ)算郵程,暗自心驚?!?/p>
張可久名句,【雙調(diào)】沉醉東風(fēng)_秋夜旅思二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