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唐代張說《游灉湖上寺》:
湖上奇峰積,山中芳樹春。
何知絕世境,來遇賞心人。
清舊巖前樂,呦嚶鳥獸馴。
靜言觀聽里,萬法自成輪。
注釋參考
靜言
(1).安靜地;仔細(xì)地?!对姟ぺL(fēng)·柏舟》:“靜言思之,不能奮飛?!?毛 傳:“靜,安也?!?余冠英 注:“靜言,猶靜然,就是仔細(xì)地。” 晉 陶潛 《榮木》詩:“靜言孔念,中心悵而?!?宋太宗 《蜀盜平罪己詔》:“近者,盜興畎畝,連陷州城……靜言思之,非民之咎?!?/p>
(2).巧飾之言?!冻o·九辯》“何時俗之工巧兮” 漢 王逸 注:“靜言諓諓,而無信也?!?/p>
(3).平靜地陳述?!豆砉茸印?quán)篇》:“靜言者反而于勝?!?陶弘景 注:“靜言者,謂象清浄而陳言?!?唐 白居易 《喜楊六侍御同宿》詩:“岸幘靜言明月夜,匡牀閑臥落花朝?!?/p>
(4).沉靜地思考?!段倪x·陸機<猛虎行>》:“靜言幽谷底,長嘯高山岑。” 李善 注引《毛詩》:“靜言思之。” 宋 陳亮 《謝留丞相啟》:“靜言叨冒之多,知自吹噓之力?!?/p>
觀聽
(1).看和聽。 漢 揚雄 《太玄·釋》:“次二,動于響景。測曰:動于響景,不足觀聽也?!?清 厲鶚 《三月十三日游清華寺》詩:“置身萬松顛,心曠肅觀聽?!?/p>
(2).專指聽?!逗鬂h書·馬援傳》:“﹝ 援 ﹞閑於進(jìn)對,尤善述前世行事。每言及 三輔 長者,下至閭里少年,皆可觀聽?!?/p>
(3).借指耳目。 清 唐甄 《潛書·權(quán)實》:“譬之優(yōu)偶之戲,衣冠言貌,陳事辨理,無不合度,而豈其實哉!以娛人觀聽也?!?/p>
(4).看到和聽到的;看的和聽的人。《韓非子·內(nèi)儲說上》:“觀聽不參則誠不聞,聽有門戶則臣壅塞。” 晉 左思 《蜀都賦》:“車馬雷駭,轟轟闐闐,若風(fēng)流雨散,漫乎數(shù)百里間,斯蓋宅土之所安樂,觀聽之所踴躍也?!?宋 曾鞏 《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札子》:“變革因循,號令必信,使海內(nèi)觀聽,莫不震動。”《好逑傳》第十八回:“行查若此,似無可議;但縣臣后任,只係耳聞,未經(jīng)目擊,不足服觀聽之心,一時難以定罪?!?/p>
(5).引申為輿論?!逗鬂h書·陰識傳》:“富貴有極,人當(dāng)知足,夸奢益為觀聽所譏。” 宋 蘇軾 《賀楊龍圖啟》:“伏審新改直職,擢司諫垣,傳聞邇遐,竦動觀聽。” 章炳麟 《駁康有為論革命書》:“徒以尊事 孔子 ,奉行儒術(shù),崇飾觀聽,斯乃不得已而為之?!?/p>
萬法
佛教語。梵語dharma,意譯“法”,指事物及其現(xiàn)象,也指理性、佛法等。“萬法”指一切事物。 南朝 宋 朱昭之 《難顧道士<夷夏論>》:“《金剛般若》,文不踰千,四句所弘,道周萬法?!?宋 蘇軾 《東林第一代廣慧禪師真贊》:“而況於出三界,了萬法,不生不老,不病不死,應(yīng)物而無情者乎?!?明 汪廷訥 《獅吼記·攝對》:“有則萬法俱來,無時一絲不掛,貧僧 佛印 是也。”
張說名句,游灉湖上寺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