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來一登石經(jīng)堂,從以諸生行兩廡
出自宋代李石《石經(jīng)堂》:
我來一登石經(jīng)堂,從以諸生行兩廡。
諸生讀經(jīng)半白頭,問以始終箝不語。
我聞此經(jīng)昔中都郎中所隸乃其祖。
邇來離亂已亡失,楷本僅能傳蜀土。
蜀王閏位供掃除,獨此仍為盛時取。
為將嚴鐍守重扃,護以繚垣崇邃宇。
列之學官豈無意,不但闕文存夏五。
大開明鏡別妍媸,時扣洪鐘諧律呂。
后生不復事丹鉛,抵死唯知守藤楮。
字音隨口妄蜺霓,點畫分毫謬魚魯。
日月當天空委照,盲俗相欺紛莫睹。
石經(jīng)雖古奈爾何,人競傳今不傳古。
行行矧肯捩眼覷,蘚剝苔封費撐拄。
堅鑱僅免飽蟫魚,隘道爭來宅狐鼠。
此間鄒人儻借問,為問石經(jīng)誰是主。
憶昨敲門肆訶斥,幾度循墻夸傴僂。
登登閣閣隱金槌,耳聒散空垂雹雨。
蠟薰煤染連作卷,玉軸錦裝如束杵。
豈無一物媚權豪,幾紙才堪博圭組。
爾之所得固么麼,我則何由寬擊拊。
一槌只作一字訛,訛至萬千那復數(shù)。
石經(jīng)之害此其大,給有鬼神誰可御。
憶昔嘗為博士官,首善堂中容接武。
心知不是世間書,云漢森然城百堵。
恢恢帝所有余地,忍使石經(jīng)留外府。
便當連舸下瞿塘,飛上三山如插羽。
縑緗舛謬鐘鼎暗,天罅豈容無一補。
巍巍玉帝殿中央,河洛東西翼龍虎。
雖然斯文屬興廢,帝既有心天亦許。
作詩未用擬韓公,考篆庶幾追石鼓。
注釋參考
石經(jīng)
(1).刻在石上的儒家經(jīng)典。 漢平帝 元始 元年 王莽 命 甄豐 摹古文《易》、《書》、《詩》、《左傳》于石,此為石經(jīng)之始。 漢 代以后其文字至今尚可考見者,有:(1) 漢靈帝 熹平 四年(公元175年) 蔡邕 用隸書寫成的“熹平石經(jīng)”,(2) 三國 魏 齊王 ( 曹芳 ) 正始 (公元240-248年)中用古文、篆、隸三體刻石的“正始石經(jīng)”,亦稱“三體石經(jīng)”。(3) 唐文宗 開成 二年(公元837年)用楷書刻石的“唐開成石經(jīng)”。(4) 后蜀 孟昶 命 毋昭裔 督造的楷書“蜀石經(jīng)”,又稱“廣政石經(jīng)”。(5) 宋仁宗 嘉祐 六年(公元1061年)竣工的“北宋石經(jīng)”,因用篆、隸二體,又稱“二字石經(jīng)”。(6) 宋 高宗 時御書刻石的“南宋石經(jīng)”,亦稱“宋高宗御書石經(jīng)”。(7) 清 乾隆 年間刻石的“清石經(jīng)”。參閱 清 顧炎武 《石經(jīng)考》、 清 萬斯同 《石經(jīng)考》、近人 張國淦 《歷代石經(jīng)考》。
(2).刻于摩崖或碑版上的佛經(jīng)。現(xiàn)存石碑刻經(jīng)規(guī)模最大的是 北京 房山 云居寺 附近的石經(jīng)。從 隋 代 大業(yè) 年間(公元七世紀初)刻起,到 明 代 萬歷 、 天啟 年間(公元十七世紀初)為止,大部分重要佛經(jīng)都已刻成。 唐 皮日休 《開元寺避暑懷魯望》詩:“石經(jīng)森欲動,珠像儼將恰。”
諸生
諸生 (zhūshēng) 明代稱考取秀才入學的生員為諸生 a student called a scholar who went to school in the Ming Dy- nasty 諸生學于太學。——明· 宋濂《送東陽馬生序》 諸生許用德。——清· 邵長蘅《青門剩稿》兩廡
(1).宮殿或祠廟的東西兩廊?!端问贰みx舉志一》:“尋又定《親試進士條制》:凡策士,即殿兩廡張帟,列幾席,標姓名其上?!?/p>
(2).特指文廟中先賢從祀之處?!睹魇贰ざY志四》:“兩廡從祀……凡九十一人?!?明 沉德符 《野獲編·禮部·祀典》:“又進 歐陽修 於兩廡,則以 濮 議與 永嘉 暗合,故特崇之。” 明 沉德符 《敝帚軒剩語補遺·妖夢》:“ 江陵 相曾夢居第之前,左右兩石坊上分署‘德配天地、道冠古今’八字,自以為生封五等,歿祀兩廡,遂恣行無忌?!?/p>
李石名句,石經(jīng)堂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