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劉克莊《雜興》:
昔事先皇帝,弱羽參高翰。
對(duì)揚(yáng)乏鯁論,狂疏犯龍顏。
臺(tái)簡(jiǎn)凜霜凝,圣度如天寬。
赦于碓磨中,驅(qū)之原隰間。
乘傳者四人,記憶獨(dú)賜環(huán)。
重來(lái)寖通顯,三黜因封還。
歲晚復(fù)見(jiàn)收,奏技列從官。
所忠來(lái)諭旨,聞卿十年閑。
所著凡幾書,頗欲見(jiàn)一斑。
臣既美芹獻(xiàn),上亦停箸觀。
曾未逾信宿,王言冠篇端。
孔筆褒貶嚴(yán),舜歌賡載難。
華顛際休明,幻軀迫尫殘。
倦直承明廬,求出函谷關(guān)。
彩纈藉金罍,玉柄綴寶紈。
上有二十字,妙畫翔龍鸞。
及帝將遺弓,許臣遂掛冠。
古人報(bào)一飯,飚馭無(wú)路攀。
送不涉胥濤,葬不殉橋山。
長(zhǎng)吟黃鳥詩(shī),血淚空汍瀾。
注釋參考
遺弓
(1).《史記·封禪書》:“ 黃帝 采 首山 銅,鑄鼎於 荊山 下。鼎既成,有龍垂胡鬚下迎 黃帝 。 黃帝 上騎,羣臣后宮從上者七十餘人,龍乃上去。餘小臣不得上,乃悉持龍鬚,龍鬚拔,墮,墮 黃帝 之弓。百姓仰望 黃帝 既上天,乃抱其弓與胡鬚號(hào),故后世因名其處曰 鼎湖 ,其弓曰烏號(hào)?!焙笠浴斑z弓”指 黃帝 騎龍升天時(shí)墜落的弓。《宋史·樂(lè)志十六》:“ 鼎湖 龍去遺弓墮,冠劍鏁深宮?!?清 顧炎武 《登岱》詩(shī):“何人得昇仙,遺弓名烏號(hào)?!?/p>
(2).據(jù)《史記·封禪書》載,傳說(shuō) 黃帝 騎龍升天時(shí),“墮 黃帝 之弓”。后以“遺弓”為帝王死亡的委婉語(yǔ)。 南朝 梁 沉約 《齊武帝謚議》:“慕切遺弓,哀同遏密?!薄杜f唐書·哀帝紀(jì)》:“朕祗荷丕圖,仰惟先訓(xùn),方迫遺弓之痛,俯臨同軌之期。” 明 唐順之 《朝謁長(zhǎng)陵》詩(shī):“遺弓仙馭遠(yuǎn),上食繐帷張。”
(3).《呂氏春秋·貴公》:“ 荊 人有遺弓者,而不肎索,曰:‘ 荊 人遺之, 荊 人得之,又何索焉?’”后以“遺弓”指丟失而為他人得到對(duì)他人也有益處的事物。 唐 李商隱 《李肱所遺畫松詩(shī)書兩紙得四十一韻》:“悲哉墮世網(wǎng),去之若遺弓?!?/p>
掛冠
掛冠 (guàguàn) 辭官 resign from office 即解冠掛東都城門,歸將家屬浮海,客于遼東?!逗鬂h書·逢萌傳》劉克莊名句,雜興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