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晉陶元亮,西京董仲舒
出自宋代王之道《歷陽(yáng)倅蒙庵鄭公卒於位記歲在丁丑與仆有交承》:
東晉陶元亮,西京董仲舒。
高風(fēng)敦薄俗,妙論見(jiàn)遺書(shū)。
水石傷新窆,松篁慘舊廬。
楞伽今在否,此道發(fā)明初。
注釋參考
東晉
朝代名。公元317-420年。 西晉 滅亡后, 司馬睿 在 建康 (今 江蘇省 南京市 )重建政權(quán),史稱(chēng) 東晉 。后為 南朝 宋 劉裕 取代。共歷十一帝。
元亮
晉 詩(shī)人 陶潛 字 元亮 ,曾任 彭澤 令,因不愿為五斗米折腰而歸隱。后常用為隱居不仕的典實(shí)。 宋 范成大 《次韻徐廷獻(xiàn)機(jī)宜送自釀石室酒》之一:“ 元亮 折腰嘻已久,故山應(yīng)有欲蕪田。” 明 陳所聞 《駐馬聽(tīng)·宿棲霞寺翠微庵》曲:“無(wú)緣捉塵對(duì) 支郎 ,空勞載酒來(lái) 元亮 ?!?/p>
西京
古都名。(1) 西漢 都 長(zhǎng)安 , 東漢 改都 洛陽(yáng) ,因稱(chēng) 洛陽(yáng) 為 東京 , 長(zhǎng)安 為 西京 。(2) 隋煬帝 建 洛陽(yáng) 為 東京 ,因稱(chēng) 長(zhǎng)安 為 西京 。(3) 唐 顯慶 二年,以 洛陽(yáng) 為 東都 ,因稱(chēng) 長(zhǎng)安 為 西都 ,一稱(chēng) 西京 , 天寶 元年,定稱(chēng) 西京 , 至德 二載,改稱(chēng) 中京 。(4) 唐 至德 二載收復(fù)兩京,還都 長(zhǎng)安 ,因 鳳翔 是兩京未復(fù)時(shí) 肅宗 之駐地,改 鳳翔郡 為 鳳翔府 ,建號(hào) 西京 , 上元 元年,廢京號(hào)。(5) 南詔王 尋閣勸 時(shí),以 太和 (指 羊苴咩城 )為 西京 ,至 世隆 稱(chēng)帝,改稱(chēng) 中都 。(6) 五代 后唐 同光 元年四月 李存勖 即帝位于 魏州 ,以 魏州 為 東京 興唐府 ,以即位前的 晉王 舊都 太原府 為 西京 ,十一月復(fù) 唐 舊制改 西京 為 北京 。(7) 五代 后唐 同光 元年十一月復(fù) 唐 舊制以 京兆府 為 西京 ,至 晉 天福 三年罷京。(8) 五代 后晉 天福 三年自東都 河南府 遷都 汴州 ,以 汴州 為 東京 開(kāi)封府 ,改東都 河南府 為 西京 , 漢 周 及 北宋 沿襲不改。(9) 遼 重熙 十三年,升 云州 為 大同府 ,建號(hào) 西京 ,沿至 金 代不改。(10) 明 李自成 改 西安 曰 長(zhǎng)安 ,稱(chēng) 西京 。(11) 明 張獻(xiàn)忠 以 蜀 王府為宮, 成都 曰 西京 。
董仲舒
董仲舒(前179-前104) : 西漢哲學(xué)家。廣川(今河北景縣)人。曾建議漢武帝廢除各家之學(xué),獨(dú)尊儒術(shù),為漢武帝采納。此后,兩千余年的封建社會(huì)都以儒學(xué)為正統(tǒng)。將天道和人事?tīng)繌?qiáng)比附,提出“天人感應(yīng)”說(shuō),還提出“三綱五?!钡姆饨╨un{1-1}理。著作有《春秋繁露》等。王之道名句,歷陽(yáng)倅蒙庵鄭公卒於位記歲在丁丑與仆有交承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
- 10混亂粉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