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立之年不啻過,十分減盡少年豪
出自宋代方蒙仲《學(xué)廳桃符》:
而立之年不啻過,十分減盡少年豪。
吃它官飯如何穩(wěn),著了朝衫說甚高。
勤向溪山供日課,剩栽花木足年勞。
客來不周嗟無肉,菜本新添數(shù)百窠。
注釋參考
而立之年
人到三十歲可以自立的年齡。后為三十歲的代稱。成語解釋人到三十歲可以自立的年齡。后為三十歲的代稱。而立之年出處《論語·為政》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學(xué)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?!?h3>不啻不啻 (bùchì) 不止;不只 not less than 工程所需,不啻萬金 視百年、百數(shù)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。——清·洪亮吉《治平篇》 如同 like 人民盼望解放軍,不啻大旱之望云霓 雖連城拱壁不啻也。——《聊齋志異·促織》 不過 as good as;but 比諸大江,不啻小支而已?!猍英]赫胥黎著、嚴(yán)復(fù)譯《天演論》分減
(1).減少自己所有之物分送他人?!稏|觀漢記·孔奮傳》:“ 奮 篤於骨肉,弟 奇 在 雒陽 為諸生……每有所食甘美,輒分減以遺 奇 ?!?唐 杜甫 《秋野》詩之一:“盤飱老夫食,分減及溪魚?!?五代 王定保 《唐摭言·怨怒》:“矧僕所求不多,公乃曰亦不易致,即當(dāng)分減;然必若易致,則已自致矣,安能煩於公?”
(2).指從中拿出一部分來。 宋 沉括 《夢(mèng)溪筆談·官政》:“茶鹽商稅之入,但分減商賈之利耳,行於商賈,未甚有害也?!?/p>
少年
少年 (shàonián) 古稱青年男子,現(xiàn)在指人大約十歲到十五歲這個(gè)階段 early youth (from ten to sixteen) 少年兒童讀物方蒙仲名句,學(xué)廳桃符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