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和亦崔嵬,石扇橫閃倏
出自唐代宋之問《游陸渾南山自歇馬嶺到楓香林以詩代書答李舍人適》:
晨登歇馬嶺,遙望伏牛山。
孤出群峰首,熊熊元氣間。
太和亦崔嵬,石扇橫閃倏。
細(xì)岑互攢倚,浮巘競奔蹙。
白云遙入懷,青靄近可掬。
徒尋靈異跡,周顧愜心目。
晨拂鳥路行,暮投人煙宿。
粳稻遠(yuǎn)彌秀,栗芋秋新熟。
石髓非一巖,藥苗乃萬族。
間關(guān)踏云雨,繚繞緣水木。
西見商山芝,南到楚鄉(xiāng)竹。
楚竹幽且深,半雜楓香林。
浩歌清潭曲,寄爾桃源心。
注釋參考
太和
見“ 太和 ”。
亦作“ 大和 ”。1.天地間沖和之氣?!兑住で罚骸氨:洗蠛?,乃利貞?!贝?,一本作“ 太 ”。 朱熹 本義:“太和,陰陽會合沖和之氣也?!薄稘h書·敘傳上》:“沐浴玄德,稟卬太和。”《文選》作“太龢”。 唐 元稹 《競渡》詩:“數(shù)極鬭心息,大和蒸混元?!?清 陳夢雷 《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》:“神人之怨恫俱消,太和積為豐登之慶?!?/p>
(2).人的精神、元氣;平和的心理狀態(tài)。 唐 劉長卿 《同姜濬題裴式微余干東齋》詩:“藜杖全吾道,榴花養(yǎng)太和?!?宋 司馬光 《論燕飲狀》:“伏望陛下當(dāng)此之際,悉罷燕飲,安神養(yǎng)氣……無益奉養(yǎng)者,皆不宜數(shù)御以傷大和?!?宋 陸游 《蓬戶》詩:“白頭萬事都經(jīng)遍,莫為悲傷損太和?!?/p>
(3).謂太平。 三國 魏 曹植 《七啟》:“吾子為太和之民,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?!薄段倪x·顏延之<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>》:“太和既融,收華委世?!?李善 注:“太和,謂太平也?!?唐 陸贄 《貞元九年冬至大禮大赦制》:“思與海內(nèi)同臻大和?!?宋 宋祁 《宋景文公筆記·考古》:“天下太和,兵革不興?!?清 唐孫華 《國學(xué)進(jìn)士題名碑》詩:“昔聞有 明 全盛日,長養(yǎng)宇宙登太和。”
(4).和睦。 清 惲敬 《答陳云渠書》:“然家庭大和,文史足用,仰不愧古,俯不愧今,吾弟固有以自樂矣?!?/p>
(5). 魏 鼓吹曲名?!稌x書·樂志下》:“改《上邪》為《太和》,言 明帝 繼體承統(tǒng), 太和 改元,德澤流布也?!?/p>
(6).雅樂名。 唐 段安節(jié) 《樂府雜錄·雅樂部》:“郊天及諸壇祭祀,即奏太和、沖和、舒和三曲。”《金史·樂志上》:“乃取大樂與天地同和之義,名之曰‘太和’?!?/p>
崔嵬
崔嵬 (cuīwéi) 有石頭的土山 rocky mound or peak 慎事關(guān)門并早歸,眼前恩愛隔崔嵬?!秊in{1*1}瓶{1*1}梅》 高大;高聳 lofty 帶長鋏之陸離兮,冠切云之崔嵬?!冻o·屈原·涉江》 仙峰巔險峻嶺崔嵬。——《封神演義》閃倏
亦作“ 閃倐 ”。1.指光亮忽明忽滅。 唐 皮日休 《九諷·紀(jì)祀》:“波閃倏兮 湘君 ,竹蕭疏兮帝子?!?元 黃溍 《曉行湖上》:“夤緣際餘景,閃倏多遺玩。” 清 杜濬 《初聞燈船鼓吹歌》:“東船西舫更交加,下視何繇覩寸瀾。偶然閃倐透水處,如金在鎔風(fēng)掣電。”
(2).指物體忽隱忽現(xiàn)。 唐 宋之問 《游陸渾南山答李舍人適》詩:“ 太和 亦崔嵬, 石扇 橫閃倐。”
(3).指事情變化不定。 明 陳繼儒 《讀書鏡》卷三:“夫一人之身,而乍賢乍佞,乍炎乍涼,人情閃倏,一至於此?!?/p>
宋之問名句,游陸渾南山自歇馬嶺到楓香林以詩代書答李舍人適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
- 4蓮城泊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