靈儀先鹵簿,新謚在銘旌
出自唐代姚合《莊恪太子挽詞二首》:
曉漏啟嚴(yán)城,宮臣縞素行。
靈儀先鹵簿,新謚在銘旌。
云晦郊原色,風(fēng)連霰雪聲。
凄涼望苑路,春草即應(yīng)生。
寒日青宮閉,玄堂渭水濱。
華夷箋乍絕,兇吉禮空新。
薤露歌連哭,泉扉夜作晨。
吹笙今一去,千古在逡巡。
注釋參考
靈儀
(1).神靈或圣賢的圖像。 南朝 梁武帝 《舍事道法詔》:“啟瑞跡於天中,爍靈儀於像外?!?唐 王勃 《益州夫子廟碑》:“靈儀若在,列配如初。”《宋史·樂志十五》:“珍金鑄像靈儀睟,集福庇烝民?!?/p>
(2).死者的遺像?!短綇V記》卷三九四引 唐 薛用弱 《集異記·裴用》:“因設(shè)靈儀,招魂以葬?!?/p>
(3).出殯時的儀仗。 唐 權(quán)德輿 《大行皇太后挽歌詞》之二:“配禮歸清廟,靈儀出直城?!?/p>
鹵簿
古代帝王駕出時扈從的儀仗隊(duì)。出行之目的不同,儀式亦各別。自 漢 以后亦用于后妃、太子、王公大臣。 唐 制四品以上皆給鹵簿。 漢 蔡邕 《獨(dú)斷》卷下:“天子出,車駕次第謂之鹵簿。”《晉書·趙王倫傳》:“ 惠帝 乘云母車,鹵簿數(shù)百人?!?宋 葉夢得 《石林燕語》卷四:“ 唐 人謂鹵,櫓也,甲楯之別名。凡兵衛(wèi)以甲楯居外為前導(dǎo),捍蔽其先后,皆著之簿籍,故曰‘鹵簿’。因舉 南朝 御史中丞、 建康 令皆有‘鹵簿’,為君臣通稱,二字別無義,此説為差近?!?魯迅 《漢文學(xué)史綱要》第八篇:“ 梁孝王 名 武 , 文帝 竇皇后 少子也。七國之叛, 梁 距 吳 楚 最有功,又最為大國,鹵簿擬天子?!眳㈤啞锻ǖ洹ざY六七》、 唐 封演 《封氏聞見記·鹵簿》。
銘旌
豎在靈柩前標(biāo)志死者官職和姓名的旗幡。多用絳帛粉書。品官則借銜題寫曰某官某公之柩,士或平民則稱顯考顯妣。另紙書題者姓名粘于旌下。大斂后,以竹杠懸之依靈右。葬時取下加于柩上。《周禮·春官·司?!罚骸按髥剩层戩??!?唐 李白 《上留田行》:“昔之弟死兄不葬,他人於此舉銘旌?!?清 蔣士銓 《臨川夢·哱叛》:“銘旌字,誰結(jié)個靈堂掛?” 郭沫若 《滿江紅·天外人歸》詞:“高樹銘旌三叩首,跪參導(dǎo)彈孤哀樣?!?/p>
姚合名句,莊恪太子挽詞二首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