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古腰金結(jié)綬,著意經(jīng)營辛苦,回首不勝悲
出自宋代趙長卿《水調(diào)歌頭》:
貪癡無了日,人事沒休期。
白駒過隙,百歲能得幾多時。
自古腰金結(jié)綬,著意經(jīng)營辛苦,回首不勝悲。
名未能安穩(wěn),身已至傾危。
空剜刻,休巧詐,莫心欺。
須知天定,只見高塚與新碑。
我已從頭識破,贏得當(dāng)歌臨酒,歡笑且隨宜。
較甚榮和辱,爭甚是和非。
注釋參考
自古
(1).從古以來。《詩·小雅·甫田》:“我取其陳,食我農(nóng)人,自古有年?!薄墩撜Z·顏淵》:“自古皆有死,民無信不立?!?三國 魏 曹丕 《典論·論文》:“文人相輕,自古而然?!?宋 歐陽修 《定風(fēng)波》詞:“任是好花須落去,自古?!?/p>
(2).泛指從前。 清 劉大櫆 《送張福清序》:“昔在自古, 閩 粵 不齒於上國?!?/p>
腰金
古代朝官的腰帶,按品級鑲以不同的金飾,品級高者亦以純金制成。后因以泛指身居顯要。金,亦指金印或金魚袋。 唐 岑文本 《三元頌》:“腰金鳴玉,執(zhí)贄奉璋?!?宋 蘇軾 《柳子玉亦見和因以送之兼寄其兄子璋道人》:“不羨腰金照地光,蹔時假面弄《西涼》。” 元 于石 《詠毛惜惜》:“古今無限腰金者,歌舞筵中過一生?!薄冻蹩膛陌阁@奇》卷三四:“此后 聞人生 在宦途有蹉跌,不甚像意,年至五十,方得腰金而歸。”參見“ 腰金衣紫 ”、“ 腰金拖紫 ”。
結(jié)綬
佩系印綬。謂出仕為官。《漢書·蕭育傳》:“﹝ 蕭育 ﹞少與 陳咸 、 朱博 為友,著聞當(dāng)世。往者有 王陽 、 貢公 ,故 長安 語曰:‘ 蕭 朱 結(jié)綬, 王 貢 彈冠’,言其相薦達(dá)也。” 唐 皇甫冉 《雜言無錫惠山寺流泉歌》:“我來結(jié)綬未經(jīng)秋,已厭微官憶舊游。” 明 梁辰魚 《浣紗記·不允》:“結(jié)綬 金馬 庭,高議 云臺 上?!?郁達(dá)夫 《自漢皋至辰陽流亡途中口占》:“豈為行吟來 楚 澤,終期結(jié)綬到南枝?!?/p>
經(jīng)營
經(jīng)營 (jīngyíng) 籌劃經(jīng)管;組織計劃 tend 這屆運動會真是煞費經(jīng)營 韓魏之經(jīng)營?!?唐· 杜牧《阿房宮賦》 畢世而經(jīng)營?!濉?黃宗羲《原君》 經(jīng)營商業(yè) 規(guī)劃治理 operate 經(jīng)營天下 往來 come and go 經(jīng)營原野辛苦
辛苦 (xīnkǔ) 原指味道辛辣而苦,比喻艱難困苦 pungent;hard;toilsome 辛苦遭逢?!巍?文天祥《過零丁洋》回首
(1) [turn one's head;turn round]∶把頭轉(zhuǎn)向后方
(2) [look back]∶回顧
可堪回首。——宋· 辛棄疾《永遇樂·京口北固亭懷古》
(3) [die]∶婉辭。死亡
回首之日
詳細(xì)解釋(1).回頭;回頭看。 漢 司馬相如 《封禪文》:“昆蟲闓懌,回首面內(nèi)。” 宋 蘇軾 《觀湖》詩之一:“回首不知沙界小,飄衣猶覺色塵高?!薄都t樓夢》第一○四回:“ 雨村 回首看時,只見烈焰燒天,飛灰蔽日?!?mao{1~1}澤{1*1}東 《十六字令》之一:“驚回首,離天三尺三。”
(2).謂歸順?!稏|觀漢記·伏湛傳》:“ 武王 莊公 ,所以砥礪蕃屏,勸進(jìn)忠信,令四方諸侯,咸樂回首,仰望京師?!薄逗鬂h書·伏湛傳》:“是故四方回首,仰望京師?!?/p>
(3).回想,回憶。 唐 杜甫 《將赴荊南寄別李劍州》詩:“戎馬相逢更何日,春風(fēng)回首 仲宣 樓?!?南唐 李煜 《虞美人》詞:“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?!?清 錢之青 《歸里后親朋枉過有作》詩:“回首出門初,變遷幾八九?!?李大釗 《青春》:“人事萬端,那堪回首。”
(4).謂死亡。《古今小說·梁武帝累修歸極樂》:“今日拜辭長老回首,煩乞長老慈悲,求個安身去處?!薄度辶滞馐贰返谒陌嘶兀骸爸钡脚R回首的時候,還念著老伯不曾得見一面?!?/p>
亦作“廻首”。1.回頭;回頭看。 漢 司馬相如 《封禪文》:“昆蟲闓澤,迴首面內(nèi)?!?南朝 梁 沉約 《登高望春》詩:“迴首望 長安 ,城闕鬱盤桓?!?唐 韓愈 《別盈上人》詩:“ 祝融峰 下一迴首,即是此生長別離?!?聞一多 《孤雁》詩:“可憐的孤魂?。「豁毾蛱旎厥琢?。天是一個無涯的秘密……不是你能猜破的?!?/p>
(2).回想;回憶?!端囄念惥邸肪硪灰?南朝 梁 鮑泉 《江上望月》詩:“無因轉(zhuǎn)還汎,迴首眷前賢?!?唐 韓愈 《寄崔二十六立之》詩:“迴首卿相位,通途無佗歧?!?清 唐孫華 《賃小舟渡江》詩:“昔年迴首乘車夢,打鼓鳴笳破浪行。”
(3).歸順。 晉 袁宏 《后漢紀(jì)·靈帝紀(jì)中》:“是以羣雄廻首,百姓企踵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