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曾豐《題安子承讀易堂》:
卦辭爻辭易之注,孔子讀之悟其故。
彖辭象辭易之疏,孔子作之志其悟。
懸知孔子大悟時,太虛中不掛一絲。
與易為一自不知,奚以卦辭爻辭為。
渠無孔子大機械,所恃囁嚅三尺喙。
象彖爻辭從領(lǐng)會,其如猶有卦辭在。
誠使時習(xí)能絕編,安知日新不忘筌。
著腳還超九師先,回頭更勘三畫前。
注釋參考
彖辭
彖辭 (tuàncí) 《易經(jīng)》中論卦義的文字。也叫“卦辭” writings on the implication of divinatory symbols in “The Book of Changes”;commentary on meaning of diagrams in the Classic of Changes象辭
《周易》解釋卦象與爻象之辭。 明 豐坊 《真賞齋賦》:“玩象辭於三圣,誦典訓(xùn)於四代。”
孔子
孔子 (Kǒngzǐ) (公元前551—前479) 中國春秋末期思想家、教育家、儒家創(chuàng)始人。名丘,字仲尼,魯國陬邑(今山東曲阜東南)人。幼年生活貧困。學(xué)無常師,相傳曾問禮于老子。50歲時任魯國司寇,攝行相事。后同學(xué)生周游列國,終不見用。晚年致力教育事業(yè),傳弟子有3000人,著名者72人。政治上主張“正名”,認為“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”,都應(yīng)名實相副,以鞏固等級名分和社會秩序。提倡德治教化,反對苛政。lun{1-1}理思想上宣傳“仁”。“仁”是符合等級制度的言行規(guī)范,又是維護家長制的精神支柱,是品德素養(yǎng)恭、寬、信、敏、惠的總稱。教育思想上注重“學(xué)”與“思”的結(jié)合,提出“學(xué)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(xué)則殆”和“溫故知新”。重視因材施教?,F(xiàn)存《論語》集錄孔子言行 Confucius曾豐名句,題安子承讀易堂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