遺弓有淚哀何及,嘶馬無蹤去不還
出自宋代張耒《神宗皇帝挽詞三首》:
三百年成玉鼎丹,縞帷驚變紫宸班。
遺弓有淚哀何及,嘶馬無蹤去不還。
霜露無情金闕暗,山川常在石麟閑。
青衫曾賜當(dāng)年桂,欲附龍髯不可攀。
注釋參考
遺弓
(1).《史記·封禪書》:“ 黃帝 采 首山 銅,鑄鼎於 荊山 下。鼎既成,有龍垂胡鬚下迎 黃帝 。 黃帝 上騎,羣臣后宮從上者七十餘人,龍乃上去。餘小臣不得上,乃悉持龍鬚,龍鬚拔,墮,墮 黃帝 之弓。百姓仰望 黃帝 既上天,乃抱其弓與胡鬚號(hào),故后世因名其處曰 鼎湖 ,其弓曰烏號(hào)。”后以“遺弓”指 黃帝 騎龍升天時(shí)墜落的弓?!端问贰分臼罚骸?鼎湖 龍去遺弓墮,冠劍鏁深宮?!?清 顧炎武 《登岱》詩:“何人得昇仙,遺弓名烏號(hào)?!?/p>
(2).據(jù)《史記·封禪書》載,傳說 黃帝 騎龍升天時(shí),“墮 黃帝 之弓”。后以“遺弓”為帝王死亡的委婉語。 南朝 梁 沉約 《齊武帝謚議》:“慕切遺弓,哀同遏密?!薄杜f唐書·哀帝紀(jì)》:“朕祗荷丕圖,仰惟先訓(xùn),方迫遺弓之痛,俯臨同軌之期?!?明 唐順之 《朝謁長陵》詩:“遺弓仙馭遠(yuǎn),上食繐帷張?!?/p>
(3).《呂氏春秋·貴公》:“ 荊 人有遺弓者,而不肎索,曰:‘ 荊 人遺之, 荊 人得之,又何索焉?’”后以“遺弓”指丟失而為他人得到對(duì)他人也有益處的事物。 唐 李商隱 《李肱所遺畫松詩書兩紙得四十一韻》:“悲哉墮世網(wǎng),去之若遺弓?!?/p>
無蹤
見“ 無蹤 ”。
亦作“ 無蹤 ”。沒有蹤跡或蹤影。 唐 張喬 《送僧雅覺歸東?!吩姡骸傍B行來有路,帆影去無蹤?!?宋 惠洪 《效李白湘中體》詩:“雁字初成春有信,煙鬟空好雨無蹤。”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四:“﹝ 張寅 ﹞被惡宦謀財(cái)害命……尸首無蹤,滔天大變,萬古奇冤?!?/p>
張耒名句,神宗皇帝挽詞三首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