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章康《游龍山》:
名山久相望,今日為著屐。
到寺第一義,古松互蟠屈。
一一龍蛇形,風(fēng)雷氣蕭瑟。
纓絡(luò)檜兩株,皆數(shù)百年物。
燈耿青熒熒,像設(shè)暗金碧。
空廊極徘徊,老屋共崒兀。
僧房小槃礴,西原訪泉石。
于其最幽絕,似可便筑室。
因而思古人,多有愛山癖。
要之亦何為,一賞事已畢。
上方不及登,尚或俟他日。
無非會(huì)心處,妙同箭鋒直。
山靈謂何如,移文茲不必。
作詩留山中,并可告來轍。
注釋參考
第一義
(1).佛教語。指最上至深的妙理。也稱第一義諦、真諦、勝義諦。與世諦、俗諦或世俗諦對(duì)稱。《大乘入楞伽經(jīng)·集一切佛法品》:“第一義者是圣樂處因言而入,非即是言。第一義者是圣智內(nèi)自證境,非言語分別智境。言語分別不能顯示?!薄秹?jīng)·付囑品》:“能善分別相,第一義不動(dòng)。但作如此見,即是真如用?!?唐 杜甫 《謁文公上方》詩:“愿聞第一義,迴向心地初?!?/p>
(2).泛指最為重要的道理。 明 羅洪先 《論學(xué)書》:“力行是 孔 門第一義。” 魯迅 《熱風(fēng)·隨感錄三十五》:“我有一位朋友說得好:‘要我們保存國(guó)粹,也須國(guó)粹能保存我們。’保存我們,的確是第一義?!?/p>
蟠屈
(1).盤旋屈曲;回環(huán)曲折。《太平廣記》卷四五八引 唐 谷神子 《博異志·李黃》:“但見枯槐樹中,有大蛇蟠屈之跡。” 明 蔣一葵 《長(zhǎng)安客話·功德寺》:“寺兩側(cè)皆古松,枝柯青翠,蟠屈覆地,蓋塞外別種。” 清 和邦額 《夜譚隨錄·朱佩茝》:“ 朱 試往觀,物方蟠屈,閉目如睡?!?/p>
(2).抑郁糾結(jié)。 宋 蘇舜欽 《答韓持國(guó)書》:“心志蟠屈不開,固亦極矣!”
章康名句,游龍山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