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義極淵源,一貫相授受
出自宋代趙蕃《重陽近矣風(fēng)雨驟至誦邠老滿城風(fēng)雨近重陽之句》:
好詩不在多,自足傳不朽。
池塘生春草,余句世無取。
詩家黃州潘,蘇黃逮師友。
六義極淵源,一貫相授受。
秋風(fēng)有奇思,簞瓢忘巷陋。
奈何催租人,敗之不使就。
我謂此七字,已敵三千首。
政使無敗者,意盡終難又。
縱令葺成章,未免加饤饾。
衣錦欲尚絅,何嘗炫文繡。
一洗凡馬空,浪說充天廄。
重陽晴則已,雨必風(fēng)在口。
今茲季月來,陰雨變時(shí)候。
愔愔爵羅門,寂寂鳥噪牖。
黃花冷未芳,黃葉掃復(fù)有。
頗將寫吾懷,渠在那出手。
并想東籬人,瞻前忽焉后。
注釋參考
六義
(1).亦稱“ 六詩 ”。《〈詩〉大序》:“詩有六義焉:一曰風(fēng),二曰賦,三曰比,四曰興,五曰雅,六曰頌?!?孔穎達(dá) 疏:“風(fēng)、雅、頌者,詩篇之異體;賦、比、興者,詩文之異辭耳。大小不同而得并為六義者,賦、比、興是詩之所用,風(fēng)、雅、頌是詩之成形,用彼三事,成此三事,是故同稱為義,非別有篇卷也?!苯苏J(rèn)為:風(fēng)是各國的歌謠,雅是 周 王畿的歌曲,頌是廟堂祭祀的樂歌,是《詩經(jīng)》的三種體制;賦是敷陳其事,比是指物譬喻,興是借物起興,是《詩經(jīng)》的三種表現(xiàn)內(nèi)容的方法。后指以《詩經(jīng)》為代表的文學(xué)創(chuàng)作的精神和原則。 唐 孟郊 《讀張碧集》詩:“ 天寳 太白 歿,六義已消歇。大哉《國風(fēng)》本,喪而王澤竭?!?唐 羅隱 《廣陵李仆射借示近詩因投獻(xiàn)》詩:“閒尋綺思千花麗,靜想高吟六義清?!?/p>
(2).指六書。《晉書·衛(wèi)恒傳》:“有 沮誦 、 倉頡 者,始作書契,以代結(jié)繩,蓋覩鳥跡以興思也。因而遂滋,則謂之字,有六義焉。一曰指事,上、下是也。二曰象形,日、月是也。三曰形聲,江、河是也。四曰會意,武、信是也。五曰轉(zhuǎn)注,老、考是也。六曰假借,令、長是也?!?清 曹寅 《夜飲和培山眼鏡歌》:“六義精嚴(yán)神不滅,萬象蕓蕓親手澤。”參見“ 六書 ”。
淵源
淵源 (yuānyuán) 源流,本原 source;origin 測其淵源,覽其清濁,未有厲俗獨(dú)行若寧者也?!度龂尽す軐巶鳌?事物淵源一貫
一貫 (yīguàn) 一向如此,從未改變 all along;consistent;persistent相授
(1).互相授受?!抖Y記·內(nèi)則》:“男不言內(nèi),女不言外,非祭非喪,不相授器。其相授,則女受以篚?!?/p>
(2).相傳授。 晉 袁宏 《后漢紀(jì)·順帝紀(jì)下》:“弟子以次相授,鮮有覩其面者。”《景德傳燈錄·商那和修》:“昔 如來 以無上法眼藏付囑 伽葉 展轉(zhuǎn)相授而至於我?!?/p>
趙蕃名句,重陽近矣風(fēng)雨驟至誦邠老滿城風(fēng)雨近重陽之句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