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釋印肅《示徒》:
未得塵勞息,須依善知識。
若肯慈悲學,發(fā)愿施心力。
入泥并入水,莫作閑戲劇。
揚眉動目庭,法身無窮極。
於中習懶者,管取沒飯吃。
趁隊只□飽,披毛無了日。
不信佛乘經(jīng),逐末本卻失。
咄哉大丈夫,你乘誰氣力。
當本無我人,貪忙有何益。
何似歇無明,聽吹無孔笛。
五音六律全,皓月悲風寂。
一聲宇宙寬,個中聞的實。
和同為智身,無物堪遮窒。
奉勸草木影,閑時急收拾。
注釋參考
塵勞
(1).佛教徒謂世俗事務的煩惱。《無量壽經(jīng)》卷上:“散諸塵勞,壞諸欲塹。” 南朝 梁 蕭統(tǒng) 《同泰僧正講》詩:“何因動飛轡,暫使塵勞輕?!?明 李贄 《復陶石簣書》:“此觀世音菩薩與我此地,賞我此等人,故我得斷此塵勞,為今日安樂自在漢耳。” 清 龔自珍 《發(fā)大心文》:“有境相應行心,有非境不相應行心;若廣分別言,則有八萬四千塵勞,皆起一心。”
(2).泛指事務勞累或旅途勞累。 前蜀 李珣 《漁父歌》之三:“終日醉,絶塵勞,曾見 錢塘 八月濤?!?宋 秦觀 《滿庭芳》詞之二:“飲罷不妨醉臥,塵勞事、有誰聽?!?郭沫若 《<屈原>與<厘雅王>》:“他是和你一樣從 香港 回來的,在極端的險厄之后,塵勞未定,便委屈他來擔任了這一次的苦役?!?/p>
善知識
佛教語。梵語意譯。聞名為“知”,見形為“識”:即善友、好伴侶之意。后亦以泛指高僧。《華嚴經(jīng)·十迴向品八》:“常樂大愿,修習菩提,依善知識,離諂曲心。” 南朝 陳 徐陵 《答諸求官人書》:“僕七十之歲,朝思夕計,竝愿與諸賢為真善知識。”《景德傳燈錄·慧能大師》:“諸善知識,汝等各各浄心聽吾説法?!?元 馬致遠 《任風子》第三折:“常言道,今世饒人不算癡,喒兩箇元是善知識?!薄度辶滞馐贰返谌嘶兀骸拔疫@里有個 海月禪林 ,那和尚是個善知識?!?/p>
釋印肅名句,示徒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