況復(fù)長安遠(yuǎn),音書從此稀。
出自唐朝劉商《送林袞侍御東陽秩滿赴上都》
幾年烏府內(nèi),何處逐鳧歸。關(guān)吏迷驄馬,銅章累繡衣。
野亭山草綠,客路柳花飛。況復(fù)長安遠(yuǎn),音書從此稀。
注釋參考
況復(fù)
亦作“況復(fù)”。1.更加;加上。 隋煬帝 《白馬篇》:“本持身許國,況復(fù)武功彰?!?唐 杜甫 《寄杜位》詩:“干戈況復(fù)塵隨眼,鬢髮還應(yīng)雪滿頭?!?明 梁辰魚 《于虎丘殿階遇張月容》曲:“眼波橫,況復(fù)香肩偷憑?!?/p>
(2).何況,況且?!蛾悤そ倐鳌罚骸皼r復(fù)才未半古,尸素若茲?!?唐 馬總 《意林·傅子》:“蜘蛛作羅,蜂之作窠,其巧亦妙矣,況復(fù)人乎?” 唐 劉駕 《寄遠(yuǎn)》詩:“得書喜猶甚,況復(fù)見君時?!?/p>
(3).仿佛,好像。 唐 寒山 《詩》之一三四:“呼之迴面視,況復(fù)不相識?!?/p>
長安
[Chang'an] 長安地名始于秦朝,西漢、隋、唐等朝的都城,在今陜西西安一帶
詳細(xì)解釋(1).古都城名。 漢高祖 七年(公元前200年)定都于此。此后 東漢 獻(xiàn)帝 初、 西晉 愍帝 、 前趙 、 前秦 、 后秦 、 西魏 、 北周 、 隋 、 唐 皆于此定都。 西漢 末綠林、赤眉, 唐 末 黃巢 領(lǐng)導(dǎo)的農(nóng)民起義軍也曾建都于此。故城有二: 漢 城筑于 惠帝 時,在今 西安市 西北。 隋 城筑于 文帝 時,號 大興城 ,故址包有今 西安城 和城東、南、西一帶。 唐 末就舊城北部改筑新城,即今 西安城 。
(2). 唐 以后詩文中常用作都城的通稱。 唐 李白 《金陵》詩之一:“ 晉 家南渡日,此地舊 長安 ?!?宋 周密 《武林舊事·淳熙八年》:“雪卻甚好,但恐 長安 有貧者?!?清 龔自珍 《同年馮文江索詩贈行》:“ 馮君 才大行孔修,少年挾策 長安 游?!?/p>
音書
音訊,書信。 唐 宋之問 《渡漢江》詩:“ 嶺 外音書斷,經(jīng)冬復(fù)歷春?!?元 鄭光祖 《倩女離魂》第三折:“都做了一春魚雁無消息,不甫能一紙音書盼得?!?明 高明 《琵琶記·丹陛陳情》:“況隔千山萬水,生死存亡,雖有音書難寄。” 李大釗 《南天動亂適將去國憶天問軍中》詩:“風(fēng)塵 河 北音書斷,戎馬 江 南羽檄紛?!?/p>
從此
從此 (cóngcǐ) 從那個時候起 from this time on 王大伯從此負(fù)擔(dān)更重了 從那個地方起或從那個時候起 thenceforward劉商名句,送林袞侍御東陽秩滿赴上都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