君把使旌臨洛水,我參樞幕過潼關(guān)
出自宋代鄭剛中《靈壁驛有方公美少卿留題戲和於壁》:
君把使旌臨洛水,我參樞幕過潼關(guān)。
秋風(fēng)想見吹歸渡,先看淮南第一山。
注釋參考
洛水
(1).古水名。即今 河南省 洛河 。 漢 揚(yáng)雄 《羽獵賦》:“鞭 洛水 之 宓妃 ,餉 屈原 與 彭胥 ?!?北魏 酈道元 《水經(jīng)注·洛水》:“ 洛水 出 京兆 上洛縣 讙舉山 ?!?唐 王維 《奉和圣制與太子諸王三月三日龍池春禊應(yīng)制》:“賦掩 陳王 作,杯如 洛水 流?!?/p>
(2).古水名。一名 北洛水 。即今 陜西省 北洛河 ?!渡胶=?jīng)·西山經(jīng)》:“ 丹水 出焉,東南流注于 洛水 ,其中多水玉,多人魚?!?/p>
(3).古水名。即 雒水 。今 四川省 沱江 諸源之一。
(4).古水名。一名 洛澗 。即今 安徽省 洛河 。
參樞
(1).參與中央政權(quán)的政務(wù)。 宋 周密 《齊東野語·杭學(xué)游士聚散》:“ 戴慶炣 以參樞輪筆,竟作指揮,許京庠有籍無分人引試一次?!?/p>
(2).指僅次于丞相的官員。 宋 葉紹翁 《四朝聞見錄·三省》:“凡廳治皆南面,惟都臺(tái)則宰相坐東面,參樞皆西面?!?/p>
潼關(guān)
關(guān)隘名。古稱 桃林塞 。 東漢 時(shí)設(shè) 潼關(guān) ,故址在今 陜西省 潼關(guān)縣 東南,處 陜西 、 山西 、 河南 三省要沖,素稱險(xiǎn)要。 北魏 酈道元 《水經(jīng)注·河水四》:“ 河 在 關(guān) 內(nèi),南流,潼激關(guān)山,因謂之 潼關(guān) ?!?唐 杜甫 《北征》詩(shī):“ 潼關(guān) 百萬師,往者散何卒?!?姚雪垠 《李自成》第一卷第四章:“只要明天從 潼關(guān) 附近沖過去,到了 河南 ,官兵就再也包圍不住咱們啦?!?/p>
鄭剛中名句,靈壁驛有方公美少卿留題戲和於壁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