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元代王哲《驀山溪》:
玉堂三老。
唯識(shí)王三操。
復(fù)許辨三臺(tái),更能潤(rùn)、三田倚靠。
自然三耀,攢聚氣精神運(yùn)三車,依三教,永沒沈三道。
須通三玉。
方見三清好。
真性照三峰,陡免了、三焦做造。
休論三世,諸佛現(xiàn)前來,得三乘,游三昧,瑩瑩歸三島。
注釋參考
自然
自然 (zìrán) 宇宙萬物;宇宙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總和,即整個(gè)物質(zhì)世界,自然界 nature 改造自然 自然之理也?!巍?歐陽修《新五代史·伶官傳》 擇于自然?!猍英]赫胥黎著、 嚴(yán)復(fù)譯《天演論》 近于自然?!淘唷秷D畫》 natural 屬于或關(guān)于自然界的、存在于或產(chǎn)生于自然界的、非人為的 自然現(xiàn)象 自然之驗(yàn)?!妒酚洝へ浿沉袀鳌? 不勉強(qiáng),不拘束,不呆板 他的動(dòng)作很自然 復(fù)得返自然。(指無拘無束的田園生活)?!獣x· 陶淵明《歸園田居》 自然蛾眉?!啤?李朝威《柳毅傳》 不經(jīng)人力干預(yù)而自由發(fā)展 natually;in the ordinary course of events 聽其自然 當(dāng)然 of course;naturally 帶露折花,色香自然要好得多?!斞浮冻ㄏκ啊?h3>攢聚攢聚 (cuánjù) 緊密聚集;聚攏 gather closely together神運(yùn)
(1).古謂王朝興替的氣運(yùn)。《史記·十二諸侯年表論》:“歷人取其年月,數(shù)家隆於神運(yùn),譜諜獨(dú)記世謚,其辭略,欲一觀諸要難?!?唐 王維 《送韋大夫東京留守》詩:“上德?lián)嵘襁\(yùn),沖和穆宸襟?!?元 袁桷 《登侯臺(tái)》詩:“明良佐神運(yùn),目力窮坡陁。”
(2). 宋徽宗 趙佶 為在 汴京 ( 開封 )修筑土山“艮岳”,而派遣 朱勔 在 江 南四處搜尋奇花異石。時(shí)人稱此類花石的運(yùn)送為“神運(yùn)”。《宣和遺事》前集:“﹝ 朱勔 ﹞專在 平江 置應(yīng)奉局,每一發(fā)輒數(shù)百萬貫,搜巖剔藪,無所不到。雖江湖不測(cè)之瀾,力不可致者,百計(jì)出之,名做神運(yùn)?!眳⒁姟?花石綱 ”。
(3).指創(chuàng)作沖動(dòng)、靈感。 清 趙翼 《甌北詩話·李青蓮詩》:“《青蓮集》中古詩多,律詩少。五律尚有七十餘首,七律只十首而已。蓋才氣豪邁,全以神運(yùn),自不屑束縛於格律對(duì)偶,與雕繪者爭(zhēng)長(zhǎng)?!?/p>
三車
(1).佛教語。喻三乘。謂以羊車喻聲聞乘(小乘),以鹿車喻緣覺乘(中乘),以牛車喻菩薩乘(大乘)。見《法華經(jīng)·譬喻品》。 南朝 宋 謝靈運(yùn) 《緣覺聲聞合贊》:“誘以涅槃,救爾生老。肇元三車,翻乘一道?!?唐 李白 《僧伽歌》:“真僧法號(hào)號(hào) 僧伽 ,有時(shí)與我論三車?!?王琦 注:“三車,謂羊車、鹿車、牛車也……當(dāng)是以三獸之力有大小,三車之所載有多寡,喻三乘諸賢圣道力之深淺耳?!?明 唐順之 《山行即事》詩:“相期 白社 里,共聽演三車?!?清 錢謙益 《仙壇唱和詩》之二:“《妙華》已悟三車法,臺(tái)教今為繼別宗?!眳⒁姟?三乘 ”。
(2). 唐 窺基 博通釋典,嘗至 太原 傳法,以三車自隨,前車載釋典,中車自乘,后車載妓仆食饌。路遇一老父點(diǎn)化,頓悔前非,只身前往。后成為法相宗大師。見 宋 贊寧 《唐京兆大慈恩寺窺基傳》。詩文中亦有用其事者。 唐 杜甫 《酬高使君相贈(zèng)》詩:“雙樹容聽法,三車肯載書。” 錢謙益 箋:“此詩正用 慈恩 事也。言如容我雙樹聽法,亦應(yīng)許我如 慈恩 三車自隨,但我只辦用以載書耳?!?/p>
三教
(1). 漢 儒謂 夏 尚忠, 殷 尚敬, 周 尚文,稱為“三教”。 漢 班固 《bai{1*1}虎通·三教》:“王者設(shè)三教者何…… 夏 人之王教以忠,其失野,救野之失莫如敬; 殷 人之王教以敬,其失鬼,救鬼之失莫如文; 周 人之王教以文,其失薄,救薄之失莫如忠?!?/p>
(2).指儒家的施教內(nèi)容,包括六德、六行、六藝、合稱“三德”。 漢 徐干 《中論·治學(xué)》:“先王立教官,掌教國子。教以六德,曰智、仁、圣、義、中、和。教以六行,曰孝、友、睦、姻、任、恤。教以六藝,曰禮、樂、射、御、書、數(shù)。三教備,而人道畢矣?!?/p>
(3).佛教傳入我國后,稱儒、道、釋為“三教”?!侗笔贰ぶ鼙炯o(jì)下》:“十二月癸巳,集羣官及沙門道士等,帝升高座,辨釋三教先后。以儒教為先,道教次之,佛教為后。” 唐 牛肅 《牛應(yīng)貞》:“學(xué)窮三教,博涉多能。” 明 陶宗儀 《輟耕錄·三教》:“上問曰:‘三教何者為貴?’對(duì)曰:‘釋如黃金,道如白璧,儒如五穀?!显唬骸羧唬瑒t儒賤邪?’對(duì)曰:‘黃金白璧,無亦何妨;五穀於世,豈可一日闕哉!’” 魯迅 《華蓋集·補(bǔ)白二》:“佛教初來時(shí)便大受排斥,一到理學(xué)先生談禪,和尚做詩的時(shí)候,‘三教同源’的機(jī)運(yùn)就成熟了?!?/p>
三道
(1).指人子事親的三種孝道,即生養(yǎng)、死葬和祭祀?!抖Y記·祭統(tǒng)》:“是故孝子之事親也,有三道焉:生則養(yǎng),沒則喪,喪畢則祭?!?/p>
(2).三路。《北史·齊武成帝紀(jì)》:“ 周 將 楊忠 ……等二十餘萬人,自 恒州 分為三道,殺掠吏人?!?/p>
(3).指國體、人事、直言。《漢書·晁錯(cuò)傳》:“選賢良明於國家之大體,通於人事之終始及能直諫者,各有人數(shù),將以匡朕之不逮,二三大夫之行,當(dāng)此三道。” 顏師古 注引 張晏 曰:“三道:國體、人事、直言也?!?南朝 齊 王融 《永明九年策秀才文》:“懋陳三道之要,以光四科之首?!?/p>
(4).三道試題?!缎绿茣みx舉志上》:“答時(shí)務(wù)策三道。”
(5).指古代軍事理論上的正道,奇道,伏道。 宋 蘇洵 《權(quán)書·攻守》:“攻者有三道焉,守者有三道焉。三道:一曰正,二曰奇,三曰伏?!?/p>
王哲名句,驀山溪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