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賢白盡須發(fā),老子抑名齋
出自宋代魏了翁《水調(diào)歌頭(建康留守陳尚書韋華生日)》:
天地一大物,扶植要人才。
人才誰是,不肯隨俗強追陪。
與我言兮我愿。
莫我知兮誰怨。
全仗帝為媒。
此意久寥闊,今見者留臺。
笏圍腰,書創(chuàng)屋,騎籠街。
時賢白盡須發(fā),老子抑名齋。
更取堂名淇綠。
要把北山萬竹。
一日倚云栽。
自處只如此,將相任時來。
注釋參考
時賢
時賢 (shíxián) 指當代的賢達 prominent personage of the time 中常侍曹節(jié)以海內(nèi)多怨,欲借寵時賢以為名?!逗鬂h書·韋彪傳》 取悅時賢須發(fā)
須發(fā) (xūfà) 胡須和頭發(fā)的統(tǒng)稱 beard and hair 須發(fā)全無老子
老子 (Lǎozǐ) 中國春秋時思想家、道家學(xué)派創(chuàng)始人。一說老子即老聃,姓李名耳,字聃,楚國苦縣(今河南鹿邑東)人。曾為周“守藏室之史”(管藏書的史官),后隱退著《老子》一書。他把宇宙萬物的本體看做“道”,認為它是超越時空靜止不動的實體,是產(chǎn)生整個物質(zhì)世界的總根源。他在觀察社會和自然變化時,又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,認為一切事物都存在于正反兩方面的對立之中,它們互相依存,互相轉(zhuǎn)化。政治上他主張“無為”,企圖緩和尖銳的社會矛盾,回到“小國寡民”的幻境之中。老子的思想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Laozi 老子 (lǎozi) 父親 father 老年男子的自稱。即老夫 I;me 老子不吃你這一套魏了翁名句,水調(diào)歌頭(建康留守陳尚書韋華生日)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