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佚名《蝶戀花》:
至。
撫張曰:至矣至矣,睡何為哉?并枕重衾而去。
張生拭目危坐久之,猶疑夢寐。
俄而紅娘捧崔而至,則嬌羞融冶,力不能運支體。
曩時之端莊,不復同矣。
是夕,旬有八日,斜月晶熒,幽輝半床。
張生飄飄然,且疑神仙之徒,不謂從人間至也。
有頃,寺鐘鳴曉。
紅娘促去。
崔氏嬌啼宛轉,紅娘又捧而去。
終夕無一言。
張生辨色而興,自疑曰:豈其夢耶?所可明者,妝在臂,香在衣,淚光熒熒然,猶瑩于茵席而已。
奉勞歌伴,同和前聲。
商調十二首之六。
數(shù)夕孤眠如度歲。
將謂今生,會合終無計。
正是斷腸凝望際。
云心捧得嫦娥至。
。
玉困花柔羞抆淚。
端麗妖嬈,不與前時比。
人去月斜疑夢寐。
衣香猶在妝留臂。
注釋參考
歌伴
(1).一起歌唱的友伴。 唐 白居易 《憶杭州梅花因敘舊游寄蕭協(xié)律》詩:“歌伴酒徒零散盡,唯殘頭白老 蕭郎 ?!?/p>
(2).伴奏者。 宋 趙令畤 《侯鯖錄》卷五:“奉勞歌伴,先定格調,后聽蕪詞?!?/p>
同和
(1).彼此和諧;相互協(xié)和?!抖Y記·樂記》:“大樂與天地同和,大禮與天地同節(jié)?!薄秶Z·齊語》:“居同樂,行同和,死同哀?!?唐 韓愈 《送汴州監(jiān)軍俱文珍序》:“天子無東顧之憂,方伯有同和之美?!?/p>
(2).謂與……同樣和煦。形容仁愛。 唐 李商隱 《獻河東公啟》之一:“伏惟尚書春日同和,秋霜共烈?!?/p>
前聲
古典戲曲用語。 元 明 雜劇的每支曲子須標明其所屬的宮或調,同一折中宮調相同的各曲,只在第一支曲前標明調名,其后各曲,則標“前聲”或“前調”。
佚名名句,蝶戀花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