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釋道沖《偈頌五十一首》:
我與釋迦老子,有不共戴天之讎。
今日為什麼燒香禮拜,不是冤家不聚頭。
注釋參考
迦老
釋迦牟尼 八十而終,后人尊稱 迦老 。 明 汪廷訥 《獅吼記·住錫》:“金鎞扶翳,全憑 迦老 鉗錘;玉杵降魔,亦仗 韋馱 抖擻?!?明 屠隆 《曇花記·魔難不屈》:“緣知四大本非真,也強似熬煎慾火,竭脂膏翠黛紅裙,還想那金鎗 迦老 ,刎頭師子?!?/p>
不共戴天
[will not live under the same sky with one's enemy;be deadly fend with sb.] 不愿與仇人共生世間,比喻仇恨極深
此不共戴天之仇,兒誓不與俱生人世。——明·凌濛初《二刻拍案驚奇》
你我不共戴天
不共戴天之仇
詳細解釋謂不共存于人世間。喻仇恨極深。語出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父之讐,弗與共戴天。” 宋 羅大經(jīng) 《鶴林玉露》卷八:“我國家之於 金 虜,蓋百世不共戴天之讎也?!薄墩f唐》第十五回:“老太爺盡忠被戮,理當不共戴天,奈何欲棄 南陽 ,逃遁他方,而不念君父之仇乎?” 蕭三 《片山潛的手》詩:“他們誓死驅(qū)逐你這萬惡的倭寇!他們誓死要報這不共戴天之仇!”
釋道沖名句,偈頌五十一首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