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李石《禮殿圣賢圖》:
成都名畫窟,所至妙宮墻。
風流五代余,軌躅參隋唐。
其間禮殿晉畫為鼻祖,未數(shù)后來鴻雁行。
畫者果誰歟,或云名收人姓張。
右軍問蜀守,墨帖求縑緗。
乃知前輩人,不受時世妝。
范瓊杜措李懷袞,仙荒佛怪驅(qū)喝雷電筆意窺渺茫。
不若收所畫,上自皮羽之服下至垂衣裳。
盤古眾支派,帝霸皇與王。
君臣分圣賢,有如虎豹龍鳳殊文章。
視之若有見,日月星象空中垂耿光。
聽之如有聞,銜牙玉佩鳴以鏘。
三古以降歷今世,視聽所感猶一堂。
乃知此畫自神品,碌碌余子非所望。
吾道久已屈,二氏爭頡頏。
豈唯牧也見絀余子下,而有公議老我雙鬢蒼。
注釋參考
三古
(1).上古、中古、下古的合稱。所指時限各別?!稘h書·藝文志》:“《易》道深矣,人更三圣,世歷三古?!?顏師古 注引 孟康 曰:“《易·繫辭》曰:‘《易》之興,其於中古乎?’然則 伏羲 為上古, 文王 為中古, 孔子 為下古。”《禮記·禮運》“始諸飲食” 唐 孔穎達 疏:“ 伏羲 為上古, 神農(nóng) 為中古, 五帝 為下古?!?元 李治 《敬齋古今黈》卷五:“前人論三古各別者,從所見者言之,故不同。然以吾身從今日觀之,則洪荒太極也,不得以古今命名。大抵自 羲 、 農(nóng) 至 堯 、 舜 ,為上古; 三代 之世,為中古;自 戰(zhàn)國 至于今日以前,皆下古也?!?/p>
(2).泛指古代。《魏書·律歷志上》:“三古所共行,百王不能易?!?明 楊慎 《評李杜韓柳》:“ 晏元獻 公嘗言……上傳三古,下籠百世,橫行闊視於綴述之塲者, 子厚 一人而已。”
(3).指書體演變過程中的古文、大篆、小篆。 唐 張懷瓘 《書斷·神品》:“古文可為上古,大篆為中古,小篆為下古。三古謂實,草隸為華;妙極於華者 羲 、 獻 ,精窮於實者 籀 、 斯 ?!?/p>
以降
(1).猶言以后,表示時間在后。《后漢書·逸民傳序》:“是以 堯 稱則天,不屈 潁陽 之高; 武 盡美矣,終全 孤竹 之絜。自茲以降,風流彌繁?!?明 張煌言 《徐允巖詩序》:“ 漢 晉 以降,公卿俱得辟除僚屬?!?陳天華 《中國革命史論》第一章:“謂 泰西 于中古以前,已有平民革命,不過表面之名詞,實際尚不如 中國 自 秦 以降,革命者多崛起民間,于平民革命較近之?!?/p>
(2).猶言以下,表示等第或位置在下。 宋 蘇軾 《上皇帝書》:“凡京東多盜之郡,自 青 、 鄆 以降,如 徐 、 沂 、 齊 、 曹 之類,皆慎守臣?!?/p>
今世
今世 (jīnshì) 這一輩子 this life 今生今世 現(xiàn)代;當代 this age視聽
視聽 (shìtīng) 看和聽 seeing and hearing 視聽效果 看到的和聽到的 what is seen and heard 以正視聽 指視力和聽力 eyesight and hearing 視聽不衰李石名句,禮殿圣賢圖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