僻居謀道不謀身,避病桃源不避秦。
出自唐朝劉商《袁十五遠(yuǎn)訪山門》
僻居謀道不謀身,避病桃源不避秦。
遠(yuǎn)入青山何所見,寒花滿徑白頭人。
注釋參考
謀道
探求事理和道義等。謂用心于學(xué)?!墩撜Z·衛(wèi)靈公》:“君子謀道不謀食?!?宋 王令 《奉寄黃任道》詩:“久諳末俗難謀道,益厭庸兒妄問儒?!?呂澂 《中國(guó)佛學(xué)源流略講》第九講:“ 江西 主 馬祖 , 湖南 主 石頭 。一般學(xué)禪的大都往來于兩家之間。其中有謀道的,也有謀食的?!?/p>
不謀
(1).不商量。《史記·平津侯主父列傳》:“無尺寸之勢(shì),起閭巷,杖棘矜,應(yīng)時(shí)而皆動(dòng),不謀而俱起,不約而同會(huì)?!薄段倪x·任昉<為范尚書讓吏部封侯第一表>》:“三千景附,八百不謀?!?李善 注:“不謀同辭,不期同時(shí),一朝會(huì) 武王 於郊下者八百諸侯?!?清 蒲松齡 《聊齋志異·邵女》:“會(huì)有買妾者,急貨之。妻以其不謀故,罪 柴 ,益遷怒女,詬駡益毒?!?/p>
(2).不謀求。《書·盤庚中》:“汝不謀長(zhǎng),以思乃災(zāi),汝誕勸憂。” 晉 陸機(jī) 《演連珠》之十二:“忠臣率志,不謀其報(bào)?!?/p>
(3).不合,不符。 清 俞樾 《古書疑義舉例·以注說改正文例》:“ 段玉裁 氏曰……以上諸條,皆因先用注説改正文,又用已改之正文改注,於是字與義不謀,上與下不貫矣?!?/p>
桃源
(1).“ 桃花源 ”的省稱。 南朝 陳 徐陵 《山齋詩》:“桃源驚往客,鶴嶠斷來賓?!?唐 杜甫 《北征》詩:“緬思桃源內(nèi),益嘆身世拙?!?明 張煌言 《贈(zèng)盧牧舟大司馬》詩:“ 并州 正有來蘇望,忍説桃源可避 秦 ?!?鄒韜奮 《萍蹤憶語》二八:“他們?nèi)狈ο喈?dāng)?shù)膴蕵罚琩u{1-1}博也是一條出路。所以有許多都在這里面尋覓他們的桃源?!眳⒁姟?桃花源 ”。
(2).指 桃源洞 。 唐 李涉 《贈(zèng)長(zhǎng)安小主人》詩:“仙路迷人應(yīng)有術(shù), 桃源 不必在深山?!?元 任昱 《清江引·題情》曲:“ 桃源 水流清似玉,長(zhǎng)恨因緣誤?!眳⒁姟?桃源洞 ”。
(3). 宋 時(shí) 臨安縣 嘉會(huì)門 外 泠水峪 ,夾山多桃花,中有流水,人稱 桃源 ,為都人游集之地。 蘇軾 《介亭餞楊杰次公》詩“丹青明滅 風(fēng)篁嶺 ,環(huán)佩空響 桃花源 ” 查慎行 注引 元 潛說友 《咸淳臨安志》:“ 泠水峪 在 嘉會(huì)門 外,夾山多桃花,中有流水,為城南勝概,舊呼 桃源 ,游人多集焉?!?/p>
避秦
(1). 晉 陶潛 《桃花源記》:“自云先世避 秦 時(shí)亂,率妻子邑人,來此絶境,不復(fù)出焉。”后以“避秦”指避世隱居。 北周 庾信 《周大將軍司馬裔神道碑》:“ 夏陽 適 晉 ,得 隨會(huì) 而同奔; 東海 避 秦 ,與 毛公 而俱隱。” 唐 蘇廣文 《自商山宿隱居》詩:“聞道 桃園 堪避 秦 ,尋幽數(shù)日不逢人?!?/p>
(2).指躲避qiang{1-1}暴或戰(zhàn)亂?!对诵×罴の嗳~兒·天臺(tái)洞》:“夕有猿敲戶,朝無客扣門,見幾個(gè)捕魚人,猶自向山中避 秦 ?!?清 李漁 《奈何天·狡脫》:“我們參禪原是虛名,避 秦 乃其實(shí)意?!?李大釗 《警gao{1~1}全{1*1}國(guó)父老書》:“乃若 安南 亡于 法 , 朝鮮 并于 日 ,其墐戶無天,避 秦 無地之慘劇,尤為見者心酸,聞?wù)甙l(fā)指。”
(3).簏名。
劉商名句,袁十五遠(yuǎn)訪山門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
- 鑾輿駐鳳翔,同谷為咽喉作者:杜甫作品:送韋十六評(píng)事充同谷郡防御判官
- 恁時(shí)節(jié)、若要眼兒斯覷,除非會(huì)圣
- 絲論今典誥,鐘鉉古銘章作者:黃彥平作品:還自豫章寄謝胡師承公
- 不識(shí)孔方兄,但有靈照女。作者:蘇軾作品:虔州呂倚承事,年八十三,讀書作詩不已,好
- 一舸滄江浩渺,幾回歸夢(mèng)參差
- 傳聞?wù)俟?jié)趣歸對(duì),不信淮州勞跨鞍作者:趙蕃作品:溧陽邂逅胡安豐赴官送以二詩
- 翠樓春酒蝦蟆陵,長(zhǎng)安少年皆共矜作者:僧皎然作品:雜曲歌辭長(zhǎng)安少年行
- 憑君為掃筠莊榻,要著南來新白頭作者:李彌遜作品:送似表弟還鄉(xiāng)
- 長(zhǎng)安城中百萬家,不知何人吹夜笛
- 人乍別,路尤長(zhǎng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