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昧火熏三毒火,家私那許外人揚(yáng)
出自宋代釋普度《焙經(jīng)》:
兒孫一代錯商量,抖擻瞿曇爛肚腸。
三昧火熏三毒火,家私那許外人揚(yáng)。
注釋參考
三昧
三昧 (sānmèi) 佛教用語,梵文 Samādhi 的音律,意思是止息雜念,使心神平靜,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。借指事物的要領(lǐng),真諦 (Budd.) purity and calm arising from correct relization;knack;secret 正令筆扛鼎,亦未造三昧?!懹巍妒咀舆^》 深得其中三昧三毒
佛教稱貪、嗔、癡為三毒。 晉 法顯 《佛國記》:“我今但欲殺三毒賊?!?南朝 梁武帝 《游鐘山大愛敬寺》詩:“二苦常追隨,三毒自然燒。貪癡養(yǎng)憂畏,熱惱坐焦煎。” 宋 袁文 《甕牖閑評》卷三:“但能專心清浄,屏去三毒,形數(shù)雖乖,其會必同。”
家私
家私 (jiāsī) 家庭財產(chǎn) family property 變賣家私 家務(wù) household duties;household affair外人
外人 (wàirén) 指沒有親友關(guān)系的人 stranger, stranger in blood 冒著把繼承權(quán)給予外人的危險 指外國人 foreigner 指某個范圍或組織以外的人 circles;outsider 悉如外人。——晉· 陶淵明《桃花源記》 與外人間隔。 不足為外人道。釋普度名句,焙經(jīng)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