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李洪《題戚仲騾綱圖》:
北風(fēng)吹雪飛千山,雪深山徑難往還。
長林喬木斂秀色,層崖疊嶂雕蒼顏。
山腹癡云結(jié)寒潤,山巔去天不盈寸。
溪湍巖瀑爭喧豗,獸蹄鳥跡皆逃遁。
中有驛使輸皇綱,群騾任重人束裝。
旌旗不展嵐氣濕,鞍轡穩(wěn)馭鑾聲鉠。
危橋當(dāng)?shù)啦豢蛇^,怒揮鞭箠軀慵惰。
棧閣縈紆鐵勒寒,荊榛暗刺氈衣破。
騾行迢遰風(fēng)蕭颾,倦來誰復(fù)鳴鞭梢。
忽逢大渡凜毛骨,深沉?xí)r若潛虬蛟。
作急呼舟渡斯水,尋得舟人來數(shù)里。
一舟已去一舟行,掉入深潭浪花起。
舟移岸曲人爭先,牽騾束貨行揮鞭。
蘆深峽束積雪滑,十步九止愁其顛。
騾行隤敗人枵腹,民家借爨黃粱熟。
人餐騾飼幸平恬,其奈門前去程促。
山前山后開梅花,臥溪枯樹寒槎牙。
關(guān)情一片青煙下,深閉柴門三四家。
行行漸出平川路,回首千山暝云霧。
自知驛舍更一程,指點(diǎn)山坳深處住。
解鞍摘貨驛舍寬,地爐榾柮煙辛酸。
群騾入廄人飽睡,明朝一驛可輸官。
絹落并刀慳數(shù)尺,衡從筆墨開胸臆。
盡將此景作此圖,輕描濃抹無凝積。
古來摩詰傳天真,此手那知復(fù)入神。
好將一本獻(xiàn)天子,能信邦家本兆民。
注釋參考
危橋
高聳之橋。 唐 許渾 《南樓春望》詩:“野店歸山路,危橋帶郭村?!?南唐 馮延巳 《酒泉子》詞之四:“芳草長川,柳映危橋橋下路?!?/p>
當(dāng)?shù)?/h3>當(dāng)?shù)?(dāngdào) 路中間 stand in the way;block the way 別在當(dāng)?shù)勒局?有狼當(dāng)?shù)?人立而啼。——馬中錫《中山狼傳》 當(dāng)?shù)?(dāngdào) 掌握權(quán)力,多指壞人掌權(quán) be in power 壞人當(dāng)?shù)?好人受害 有時(shí)也指掌權(quán)的人 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(dāng)?shù)?。——明?張溥《五人墓碑記》不可
不可 (bùkě) 不可能;不可以 should not 兼與藥相粘,不可取?!巍ど蚶ā秹粝P談·活板》 學(xué)不可以已?!盾髯印駥W(xué)》 決不能,必須不 must not 而勢力眾寡不可論?!顿Y治通鑒》 不可一概而論 與“非”搭配,表示必須或一定 simply must 今天這個會很重要,我非去不可鞭箠
1.鞭子。亦用作比喻?!秶Z·吳語》:“君王不以鞭箠使之,而辱軍士使寇令焉?!?漢 劉向 《說苑·談叢》:“騏驥日馳千里,鞭箠不去其背?!?歐榘甲 《新廣東》五:“鄙人雖淺陋,愿執(zhí)鞭箠為馬前卒?!?何其芳 《一個平常的故事》:“讓我的歌唱變成鞭箠。”
2.鞭打。《東觀漢記·和熹鄧皇后傳》:“宮人盜者,即時(shí)首服,不加鞭箠,不敢隱情?!薄短綇V記》卷四八九引 唐 無名氏《冥音錄》:“幼時(shí),每教其藝,小有所未至,其母輒加鞭箠,終莫究其玅?!薄抖膛陌阁@奇》卷八:“明日主人尋究,定遭鞭箠?!?劉師培 《悲佃篇》:“若輸稅逾期,則鞭箠之慘,無異于公庭。”
3.比喻督促、勉勵。 梁啟超 《中國積弱溯源論》第一節(jié):“但使有一姓能箝制我而鞭箠我者,我即從而崇拜之擁護(hù)之?!?/p>
4.征服,控制。 清 姚鼐 《書<貨殖傳>后》:“方 秦始皇 統(tǒng)一區(qū)夏,鞭箠夷蠻,雄略震乎當(dāng)世?!?/p>
慵惰
亦作“ 慵墮 ”。猶懶惰。 唐 韓愈 《合江亭》詩:“淹滯樂閑曠,勤苦勸慵惰?!?唐 白居易 《妻初授邑號告身》詩:“倚得聲名便慵墮,日高猶睡緑窗中?!?宋 蘇轍 《子瞻寄示岐陽十五碑》詩:“余雖謬學(xué)文,書字每慵墮?!?明 袁宗道 《讀陶淵明》:“疎粗之骨,不堪拜起;慵惰之性,不堪簿書?!?清 曹寅 《游仙詩三十韻和汪蘿山》之十五:“日長也覺安慵惰,不過長松大石間?!?/p>
李洪名句,題戚仲騾綱圖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