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曾鞏《閱武堂下新渠》:
方渠新鑿北林開,流水遙經(jīng)畫閣來。
洗耳厭聞夸勢利,濯纓羞去傍塵埃。
不憂待月乾詩筆,已欲看華泛酒杯。
卻憶虎溪橋上過,夜涼臨砌尚徘徊。
注釋參考
詩筆
(1).詩和散文。 北齊 顏之推 《顏氏家訓(xùn)·慕賢》:“君王比賜書翰,及寫詩筆,殊為佳手。” 王利器 集解:“ 六朝 人以詩、筆對言,筆指無韻之文。” 唐 封演 《封氏聞見記·敏速》:“至午后詩筆俱成,得七千餘字?!?魯迅 《漢文學(xué)史綱要》第一篇:“辭筆或詩筆對舉, 唐 世猶然,逮及 宋 元 ,此義遂晦。於是散體之筆,并稱曰文?!?/p>
(2).寫詩的筆。 宋 王安石 《贈老寧僧首》詩:“閑中用意歸詩筆,靜外安身比 太山 ?!?金 元好問 《示崔雷詩社諸人》詩:“江山自許供詩筆,糜粥猶能到酒杯。” 清 秋瑾 《題<瀟湘館集>》詩之二:“千尋翠色供詩筆,一派湖山作畫圖?!?/p>
泛酒
亦作“泛酒”。1.古代風(fēng)俗。每逢三月三日,宴飲于環(huán)曲的水渠旁,浮酒杯于水上,任其飄流,停則取飲,相與為樂,謂之“汎酒”。 晉 束晳 《三日曲水對》:“昔 周公 城 洛邑 ,因流水以汎酒。故逸詩云:‘羽觴隨波?!眳⒁姟?流觴曲水 ”。
(2).古人用于重陽或端午宴飲的酒,多以菖蒲或菊花等浸泡,因稱“汎酒”。 前蜀 韋莊 《庭前菊》詩:“紅蘭莫笑青青色,曾向 龍山 泛酒來?!?唐 皎然 《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》詩:“九日山僧院,東籬菊也黃。俗人多泛酒,誰解助茶香。” 明 楊慎 《漁家傲》詞:“摘得金英來泛酒,西山爽氣當(dāng)窗牖,鬢插茱萸歌獻(xiàn)壽。” 郭沫若 《蒲劍集·<蒲劍·龍船·鯉幟>》:“以菖蒲泛酒(俗間在酒中對以雄黃),不僅要保持身體的清潔,還要爭取內(nèi)心的芬芳?!?/p>
曾鞏名句,閱武堂下新渠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