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釋善珍《送趙吏部》:
健才事聲名,撫案走百吏。
法家冠柱文,好以殺為戲。
要留百年思,莫令一時(shí)畏。
近時(shí)攀轅民,未必皆民意。
注釋參考
近時(shí)
(1).最近一段時(shí)期;近期。 明 謝肇淛 《五雜俎·地部二》:“近時(shí) 戚將軍 筑 薊鎮(zhèn) 邊墻,不僇一人,期月而功就?!?清 姚衡 《寒秀草堂筆記》卷三:“然篆法刀法,精妙入神,恐近時(shí)人未必能若是也。” 魯迅 《而已集·答有恒先生》:“現(xiàn)在沉默的原因……單就近時(shí)而言,則大原因之一,是:我恐怖了。”
(2).謂及時(shí)。 宋 褚澄 《褚氏遺書(shū)》:“羸女宜近時(shí)而嫁,弱男宜待壯而婚?!?/p>
攀轅
見(jiàn)“ 攀轅臥轍 ”。
未必
未必 (wèibì) 不一定;不見(jiàn)得 may not;not necessarily 未必有其實(shí)也?!獫h· 王充《論衡·訂鬼篇》 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?!濉?劉開(kāi)《問(wèn)說(shuō)》 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。 未必不過(guò)此已忘。——《聊齋志異·促織》 他未必去北京民意
民意 (mínyì) 人民群眾的共同的、普遍的思想或意愿 popular will (opinion);will of the people釋善珍名句,送趙吏部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