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文天祥《正氣歌》:
天地有正氣,雜然賦流形。
下則為河岳,上則為日星。
于人曰浩然,沛乎塞蒼冥。
皇路當清夷,含和吐明庭。
時窮節(jié)乃見,一一垂丹青:在齊太史簡,在晉董狐筆。
在秦張良椎,在漢蘇武節(jié);為嚴將軍頭,為嵇侍中血,為張睢陽齒,為顏常山舌;或為遼東帽,清操厲冰雪;或為出師表,鬼神泣壯烈。
或為渡江楫,慷慨吞胡羯,或為擊賊笏,逆豎頭破裂。
是氣所磅礴,凜然萬古存。
當其貫日月,生死安足論!地維賴以立,天柱賴以尊。
三綱實系命,道義為之根。
磋余遘陽九,隸也實不力。
楚囚纓其冠,傳車送窮北。
鼎鑊甘如餡,求之不可得。
陰房冥鬼火,春院閟天黑。
牛驥同一皂,雞棲鳳凰食。
一朝蒙霧露,分作溝中瘠。
如此再寒暑,百沴自辟易。
哀哉沮洳場,為我安樂國。
豈有他謬巧,陰陽不能賊!顧此耿耿在,仰視浮云白。
悠悠我心憂,蒼天曷有極!哲人日已遠,典刑在夙昔。
風檐展書讀,古道照顏色。
注釋參考
陽九
(1).古代術數(shù)家的學說。其說有二:(1)以四千六百一十七歲為一元,初入元一百零六歲,內(nèi)有旱災九年,謂之“陽九”。其余尚有陰九、陰七、陽七、陰五、陽五、陰三、陽三等,陽為旱災,陰為水災。從入元至陽三,常歲四千五百六十年,災歲五十七年,共為四千六百一十七年,為一元之氣終。舉其平均數(shù)則每八十年有一災年?!稘h書·律歷志上》:“《易》九戹曰:初入元,百六,陽九;次三百七十四,陰九;次四百八十,陽九;次七百二十,陰七;次七百二十,陽七;次六百,陰五;次六百,陽五;次四百八十,陰三;次四百八十,陽三。凡四千六百一十七歲,與一元終。經(jīng)歲四千五百六十,災歲五十七?!?宋 洪邁 《容齋續(xù)筆·百六陽九》:“史傳稱百六陽九為厄會,以歷志考之,其名有八。初入元百六曰陽九,次曰陰九;又有陰七、陽七、陰五、陽五、陰三、陽三,皆謂之災歲。大率經(jīng)歲四千五百六十,而災歲五十七。以數(shù)計之,每及八十歲,則值其一。今人但知陽九之厄,云經(jīng)歲者,常歲也。”(2)太乙數(shù)。以四百五十六年為一“陽九”,以二百八十八年為一“百六”。 宋 張世南 《游宦紀聞》卷七:“此外有所謂太乙數(shù),能知運祚災祥,刀兵水火,陰晴風雨……蓋太乙數(shù)中,專考陽九,百六之數(shù)。以四百五十六年為一陽九,二百八十八年為一百六。陽九,奇數(shù)也,為陽數(shù)之窮。百六,偶數(shù)也,為陰數(shù)之窮。大抵歲運值之,終有厄會。 洪文敏 公《五筆》中,載陽九、百六之説,與此不同?!?/p>
(2).道家稱天厄為陽九,地虧為百六。三千三百年為小陽九,小百六。九千九百年為大陽九、大百六。 唐 黃滔 《融結為河岳賦》:“則有龜負龍擎,文籍其陽九陰六; 共 觸 愚 移,傾缺其天樞地軸?!眳㈤啞鹅`寶天地運度經(jīng)》。
(3).指災荒年景和厄運。 三國 魏 曹植 《王仲宣誄》:“會遭陽九,炎光中矇。 世祖 撥亂,爰建時雍?!薄杜f唐書·代宗紀》:“而猶有 李靈耀 作梗, 田承嗣 負恩,命將出軍,勞師弊賦者,蓋陽九之未泰,豈君道之過歟!” 明 邵璨 《香囊記·問卜》:“中途自傷分鳳友,念他鄉(xiāng)戰(zhàn)骨誰收,奈何薄命遭陽九?!?清 錢謙益 《慈光寺》:“嗚呼!卅年來滄桑逼陽九?!?/p>
不力
(1)
[not to do one's best]∶不盡全力;不用力
辦事不力
(2)
[fail to be effective]∶效率和成效低
領導不力
詳細解釋不盡力,不用力?!逗鬂h書·楊終傳》:“ 漢 興,諸侯王不力教誨,多觸禁忌,故有亡國之禍?!?宋 范成大 《榮木》詩:“天黑路長,屹蹶可畏。隸也不力,奚取六驥?!?明 唐順之 《條陳海防經(jīng)略事疏》:“﹝有司﹞始則催徵不力,繼則發(fā)給不時,失誤軍機,多由於此?!?/p>
文天祥名句,正氣歌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