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李軏《贈盡梅竹劉信可》:
劉兄胸次參元化,不發(fā)為文發(fā)為畫。
心工入妙手通神,聲名直與僧繇亞。
月宮拔得玉兔毫,縛成篆筆铦如刀。
紛然萬有類形役,竹梅兩品方清高。
打一撇,籊為寒筠灑為葉。
高低濃淡總相宜,不問風(fēng)煙和雨雪。
再一掃,清作疏花瘦作枝。
向背斜陽俱造妙,任從籬落與垣池。
君不見劉夢梁畫梅不畫竹,一枕清風(fēng)長不足。
又不見文與可畫竹不畫梅,千樹江頭空自開。
爭如作者多精藝,庾嶺渭川俱著意。
夢梁同姓表同文。
卻把信來更與字。
注釋參考
同姓
同姓 (tóngxìng) 姓氏相同 of the same surname 他與我同姓同文
(1).同用一種文字?!抖Y記·中庸》:“書同文?!薄稘h書·藝文志》:“古制,書必同文,不知則闕?!?唐 駱賓王 《兵部奏姚州破賊設(shè)蒙儉等露布》:“四隩同文,五方異色?!?/p>
(2).猶言國人。因其所用文字同,故稱。《陳書·吳明徹傳》:“風(fēng)威慴於異俗,功效著於同文。” 夏衍 《樂水》:“所以他們的作品也變成了只供‘同文’欣賞的‘技藝’,而失卻了領(lǐng)導(dǎo)民眾精神生活的作用。”
(3).通譯文字。 梁啟超 《變法通議·論科舉》:“今內(nèi)之有同文、方言之館舍,外之有出洋學(xué)習(xí)之生徒,行之?dāng)?shù)十年,而國家不獲人才之用,蓋有由也。”參見“ 同文館 ”。
李軏名句,贈盡梅竹劉信可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