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陳淳《憶李友叔皓三首》:
初見即我贈,東京博雅堂。
再見復(fù)我和,北窗小梅章。
此物今只存,而人乃云亡。
有時牽龍尾,濃磨發(fā)精光。
恍惚金漆交,相與游翰場。
間或展騷軸,熟玩題芬芳。
嶙峋骨鯁語,猶能動剛腸。
觸物即君感,感物復(fù)君傷。
藏之不敢輕,於以無君忘。
嗟嗟豈無朋,知心鮮其當。
注釋參考
觸物
接觸景物、事物。 晉 張載 《七哀詩》之二:“哀人易感傷,觸物增悲心。” 唐 盧綸 《上巳日陪齊相公花樓宴》詩:“持杯凝遠睇,觸物結(jié)幽情。”
感物
(1).謂有感于怪異之事?!段倪x·班彪<王命論>》:“是以 王 武 感物而折契, 呂公 覩形而進女?!?李善 注:“《漢書》曰: 高祖 常從 王媼 、 武負 貰酒,時飲醉臥, 武負 、 王媼 見其上常有怪?!?/p>
(2).見物興感。 唐 韓愈 《薦士》詩:“念將決焉去,感物增戀嫪。”《詩刊》1977年第11期:“即所謂‘登山則情滿于山’,感物詠志耳?!?/p>
(3).感動或感化他物。 漢 班固 《幽通賦》:“精通靈而感物兮,神動氣而入微。”《后漢書·邳彤傳》:“一夫荷戟大呼,則千里之將無不捐城遁逃,虜伏請降。自上古以來,亦未有感物動民其如此者也。” 明 劉基 《書紹興府達魯花赤九十子陽德政詩后》:“政之感人,猶氣之感物也?!?/p>
陳淳名句,憶李友叔皓三首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