語脈留連燭跋頻,也知同姓異他人
出自宋代程公許《和程及甫迎春三首》:
語脈留連燭跋頻,也知同姓異他人。
筆花枉著藍田紙,誰直金鑾夜演綸。
注釋參考
語脈
語言的脈絡(luò);文理。 宋 朱弁 《曲洧舊聞》卷三:“ 王臨川 語脈與 南豐 絶不相類。” 明 胡應(yīng)麟 《少室山房筆叢·丹鉛新錄六·笨字義》:“凡讀古人文字,務(wù)須平心易氣,熟察上下語脈,得其立言本意乃可。” 清 張爾岐 《蒿庵閑話》卷一:“今詳語脈,首句自為一事,重在無出鄉(xiāng)?!?/p>
留連
留連 (liúlián) 不愿意離開 linger;be unwilling to leave 留連忘返燭跋
(1).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燭不見跋。” 孔穎達 疏:“《小爾雅》云:‘跋,本也?!荆烟幰?。”燭跋,指豎立火炬或蠟燭的底坐。 五代 王仁裕 《開元天寶遺事·燭奴》:“﹝ 申王 ﹞每夜宮中與諸王貴戚聚宴,以龍?zhí)茨镜癯蔂T跋童子?!薄读凝S志異·邵女》“燭盡見跋” 清 何垠 注:“燭跋,燭本可把握處。”
(2).謂燭將燃盡。 宋 陸游 《十月一日浮橋成以故事宴客凌云》詩:“眾賓共醉忘燭跋,一徑卻下緣云根?!?/p>
同姓
同姓 (tóngxìng) 姓氏相同 of the same surname 他與我同姓他人
他人 (tārén) 別人 another person;other people;others 不許他人干涉程公許名句,和程及甫迎春三首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