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去經(jīng)三楚,東來過五湖。
出自唐朝白居易《東南行一百韻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》
南去經(jīng)三楚,東來過五湖。山頭看候館,水面問征途。
地遠(yuǎn)窮江界,天低極海隅。飄零同落葉,浩蕩似乘桴。
漸覺鄉(xiāng)原異,深知土產(chǎn)殊。夷音語嘲哳,蠻態(tài)笑睢盱。
水市通闤闠,煙村混舳艫。吏征漁戶稅,人納火田租。
亥日饒蝦蟹,寅年足虎貙。成人男作丱,事鬼女為巫。
樓暗攢倡婦,堤長簇販夫。夜船論鋪賃,春酒斷瓶酤。
見果皆盧橘,聞禽悉鷓鴣。山歌猿獨叫,野哭鳥相呼。
嶺徼云成棧,江郊水當(dāng)郛。月移翹柱鶴,風(fēng)泛飐檣烏。
鰲礙潮無信,蛟驚浪不虞。鼉鳴江擂鼓,蜃氣海浮圖。
樹裂山魈穴,沙含水弩樞。喘牛犁紫芋,羸馬放青菰。
繡面誰家婢,鴉頭幾歲奴。泥中采菱芡,燒后拾樵蘇。
鼎膩愁烹鱉,盤腥厭膾鱸。鐘儀徒戀楚,張翰浪思吳。
氣序涼還熱,光陰旦復(fù)晡。身方逐萍梗,年欲近桑榆。
渭北田園廢,江西歲月徂。憶歸恒慘淡,懷舊忽踟躕。
自念咸秦客,嘗為鄒魯儒。蘊藏經(jīng)國術(shù),輕棄度關(guān)繻。
賦力凌鸚鵡,詞鋒敵轆轤。戰(zhàn)文重掉鞅,射策一彎弧。
崔杜鞭齊下,元韋轡并驅(qū)。名聲逼揚馬,交分過蕭朱。
世務(wù)輕摩揣,周行竊覬覦。風(fēng)云皆會合,雨露各沾濡。
共遇升平代,偏慚固陋軀。承明連夜直,建禮拂晨趨。
美{1*1}服頒王府,珍羞降御廚。議高通白{1*1}虎,諫切伏青蒲。
柏殿行陪宴,花樓走看酺。神旗張鳥獸,天籟動笙竽。
戈劍星芒耀,魚龍電策驅(qū)。定場排越伎,促坐進吳歈。
縹緲疑仙樂,嬋娟勝畫圖。歌鬟低翠羽,舞汗墮紅珠。
別選閑游伴,潛招小飲徒。一杯愁已破,三醆氣彌粗。
軟美仇家酒,幽閑葛氏姝。十千方得斗,二八正當(dāng)壚。
論笑杓胡律,談憐鞏囁嚅。李酣猶短竇,庾醉更蔫迂。
鞍馬呼教住,骰盤喝遣輸。長驅(qū)波卷白,連擲采成盧。
籌并頻逃席,觥嚴(yán)列置盂。滿卮那可灌,頹玉不勝扶。
入視中樞草,歸乘內(nèi)廄駒。醉曾沖宰相,驕不揖金吾。
日近恩雖重,云高勢卻孤。翻身落霄漢,失腳倒泥涂。
博望移門籍,潯陽佐郡符。時情變寒暑,世利算錙銖。
即日辭雙闕,明朝別九衢。播遷分郡國,次第出京都。
秦嶺馳三驛,商山上二邘。峴陽亭寂寞,夏口路崎嶇。
大道全生棘,中丁盡執(zhí)殳。江關(guān)未撤警,淮寇尚稽誅。
林對東西寺,山分大小姑。廬峰蓮刻削,湓浦帶縈紆。
九派吞青草,孤城覆綠蕪。黃昏鐘寂寂,清曉角嗚嗚。
春色辭門柳,秋聲到井梧。殘芳悲鶗鴂,暮節(jié)感茱萸。
蕊坼金英菊,花飄雪片蘆。波紅日斜沒,沙白月平鋪。
幾見林抽筍,頻驚燕引雛。歲華何倏忽,年少不須臾。
眇默思千古,蒼茫想八區(qū)。孔窮緣底事,顏夭有何辜。
龍智猶經(jīng)醢,龜靈未免刳。窮通應(yīng)已定,圣哲不能逾。
況我身謀拙,逢他厄運拘。漂流隨大海,錘鍛任洪爐。
險阻嘗之矣,棲遲命也夫。沉冥消意氣,窮餓耗肌膚。
防瘴和殘藥,迎寒補舊襦。書床鳴蟋蟀,琴匣網(wǎng)蜘蛛。
貧室如懸磬,端憂劇守株。時遭人指點,數(shù)被鬼揶揄。
兀兀都疑夢,昏昏半是愚。女驚朝不起,妻怪夜長吁。
萬里拋朋侶,三年隔友于。自然悲聚散,不是恨榮枯。
去夏微之瘧,今春席八殂。天涯書達否,泉下哭知無。
謾寫詩盈卷,空盛酒滿壺。只添新悵望,豈復(fù)舊歡娛。
壯志因愁減,衰容與病俱。相逢應(yīng)不識,滿頷白髭須。
注釋參考
三楚
(1). 戰(zhàn)國 楚 地疆域廣闊, 秦 漢 時分為 西楚 、 東楚 、 南楚 ,合稱 三楚 ?!妒酚洝へ浿沉袀鳌芬?淮北 、 沛 、 陳 、 汝南 、 南郡 為 西楚 ; 彭城 以東, 東海 、 吳 、 廣陵 為 東楚 ; 衡山 、 九江 、 江南 、 豫章 、 長沙 為 南楚 ?!稘h書·高帝紀(jì)上》“ 羽 自立為 西楚 霸王 ” 顏師古 注引 孟康 《音義》,以 江陵 (即 南郡 )為 南楚 , 吳 為 東楚 , 彭城 為 西楚 。二說不同。后人詩文中多以泛指 長江 中游以南,今 湖南 湖北 一帶地區(qū)。 唐 李商隱 《過鄭廣文舊居》詩:“ 宋玉 平生恨有餘,遠(yuǎn)循 三楚 吊 三閭 。” 宋 張世南 《游宦紀(jì)聞》卷八:“ 劉郎 豪氣今何在,應(yīng)是 九疑 三楚 ?!?孫中山 《挽劉道一》詩:“半壁東南 三楚 雄, 劉郎 死去霸圖空。”按, 劉道一 , 湖南 湘潭 人。
(2). 五代 時, 馬殷 據(jù) 長沙 , 周行逢 據(jù) 武陵 , 高季興 據(jù) 江陵 ,都在古 楚 地,亦稱 三楚 。見 宋 周羽翀 《三楚新錄》。
五湖
(1).古代 吳 越 地區(qū)湖泊。其說不一:(1) 吳縣 南部的湖澤。《周禮·夏官·職方氏》:“東南曰 揚州 ……其澤藪曰 具區(qū) ,其川三江,其浸五湖?!?鄭玄 注:“ 具區(qū) 、五湖在 吳 南。浸,可以為陂灌溉者。” 具區(qū) ,即 太湖 。(2)即 太湖 ?!秶Z·越語下》:“果興師而伐 吳 ,戰(zhàn)於 五湖 ?!?韋昭 注:“ 五湖 ,今 太湖 ?!薄段倪x·郭璞〈江賦〉》:“注 五湖 以漫漭,灌三江而漰沛。” 李善 注引 張勃 《吳錄》:“ 五湖 者, 太湖 之別名也?!?3) 太湖 及附近四湖。 漢 趙曄 《吳越春秋·夫差內(nèi)傳》:“入五湖之中?!?徐天祐 注引 韋昭 曰:“ 胥湖 、 蠡湖 、 洮湖 、 滆湖 ,就 太湖 而五?!?北魏 酈道元 《水經(jīng)注·沔水二》:“南江東注於 具區(qū) ,謂之五湖口。五湖謂 長蕩湖 、 太湖 、 射湖 、 貴湖 、 滆湖 也?!?4) 太湖 附近的五個湖。《史記·夏本紀(jì)》“ 震澤 致定” 唐 張守節(jié) 正義:“五湖者, 菱湖 、 游湖 、 莫湖 、 貢湖 、 胥湖 ,皆 太湖 東岸五灣為五湖,蓋古時應(yīng)別,今并相連?!?/p>
(2). 江 南五大湖的總稱?!妒酚洝と跏兰摇罚骸?大江 之南,五湖之間,其人輕心?!?司馬貞 索隱:“五湖者, 具區(qū) 、 洮滆 、 彭蠡 、 青草 、 洞庭 是也?!?明 楊慎 《丹鉛總錄·地理》:“ 王勃 文‘襟三江而帶五湖’,則總言南方之湖。 洞庭 一也, 青草 二也, 鄱陽 三也, 彭蠡 四也, 太湖 五也?!?洮滆 ,今 江蘇 長蕩湖 、 西滆湖 。 彭蠡 ,今 鄱陽湖 。 青草 ,今 洞庭湖 東南部。
(3).指 洞庭湖 。 唐 杜甫 《歸雁》詩:“年年霜露隔,不過 五湖 秋。” 朱鶴齡 注:“雁至 衡陽 則回。此五湖當(dāng)指 洞庭湖 言?!?/p>
(4).近代稱 華中 、 華東 五大著名湖泊。即 洞庭湖 、 鄱陽湖 、 巢湖 、 洪澤湖 和 太湖 。
(5). 春秋 末 越國 大夫 范蠡 ,輔佐 越王 勾踐 ,滅亡 吳國 ,功成身退,乘輕舟以隱於五湖。見《國語·越語下》。后因以“五湖”指隱遁之所。 晉 葛洪 《抱樸子·正郭》:“法當(dāng)仰隮 商 洛 ,俯泛五湖,追 巢父 於峻嶺,尋漁父於滄浪?!?唐 李白 《書情贈蔡舍人雄》詩:“我縱五湖棹,煙濤恣崩奔。” 清 李漁 《巧團圓·聞詔》:“從今后呵,纔知道隱 三湘 泛五湖,這仙緣沒福難圖?!?/p>
白居易名句,東南行一百韻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