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劉克莊《七和》:
南宮放榜已蜚英,此闕傳臚卻漏名。
潛救八人文最敏,盡歸一網(wǎng)氣難平。
白生作麼教持杵,越石爭些已見坑。
莫倚晴天頻吐綬,兒童見了又須驚。
注釋參考
南宮
南宮 (Nángōng) 復(fù)姓 surname放榜
亦作“ 放牓 ”??荚嚭蠊急讳浫≌呙麊巍?唐 李淖 《秦中歲時記》:“ 太和 八年放牓,有無名子作詩曰:‘乞兒還有大適年,二十三人椀杖全?!?唐 杜牧 《及第后寄長安故人》詩:“ 東都 放榜未花開,三十三人走馬迴?!?宋 錢易 《南部新書》丙:“新進(jìn)士放榜后,翌日排 光范門 ,候過宰相。” 清 嚴(yán)有禧 《漱華隨筆·榜后復(fù)試》:“請各省放榜后,中式之人赴省填寫親供?!?/p>
蜚英
揚(yáng)名;馳名。 明 李東陽 《祭陸鼎儀文》:“振饗乎文藝之場,蜚英乎霄漢之上。”
傳臚
(1).科舉時代,殿試揭曉唱名的一種儀式。殿試公布名次之日,皇帝至殿宣布,由閣門承接,傳于階下,衛(wèi)士齊聲傳名高呼,謂之傳臚。 明 沉受先 《三元記·及第》:“金殿傳臚第一聲,三元連中占魁名?!?清 王士禛 《香祖筆記》卷二:“四月初四日殿試,初七日傳臚。” 清 嚴(yán)有禧 《漱華隨筆·武殿試》:“ 武舉 止有會試,無廷試傳臚之例?!眳㈤?宋 趙昇 《朝野類要·唱名》。
(2). 明 代稱科舉第二、三甲第一名為傳臚。至 清 則專稱二甲第一名為傳臚。《明史·選舉志二》:“而士大夫又通以鄉(xiāng)試第一為解元,會試第一為會元,二、三甲第一為傳臚云。”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《太平天囯·士階條例》:“二甲首名傳臚,職同將軍?!?李劼人 《da{1~1}波》第三部第二章四:“ 川 漢 鐵路駐 宜昌 總理,傳臚出身,四品京堂?!?/p>
漏名
(1).謂在賀新天子即位的冊牒上漏署姓名。《資治通鑒·唐文宗開成五年》:“故事,新天子即位,兩省官同署名。上之即位也,諫議大夫 裴夷直 漏名,由是出為 杭州 刺史?!?/p>
(2).引申為去職;除名。 宋 王禹偁 《酬種放徵君》詩:“胡為事章句,漏名入街郭?!?/p>
劉克莊名句,七和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