果應(yīng)南京行上,升霞后、教訓(xùn)臧公
出自元代馬鈺《滿庭芳 贊重陽真人顯異》:
憫化真人,重陽師父,頭頭物物皆通。
歸期預(yù)指,語話似心風(fēng)。
果應(yīng)南京行上,升霞后、教訓(xùn)臧公。
岐陽鎮(zhèn),頂冠下界,為我再傳功。
華亭城西現(xiàn),救予疾苦,氣布身中。
在文登云上,顯出慈容。
縣宰尼龐虎見,經(jīng)頃刻、復(fù)返天宮。
真實(shí)事,古今希罕,自是足人崇。
注釋參考
南京
(1).古都名。 唐 安史 之亂, 玄宗 奔 蜀 。到 至德 二載,收復(fù)兩京,還都 長(zhǎng)安 ,遂將 蜀郡 改為 成都府 ,建號(hào) 南京 。 唐 李白 《上皇西巡南京歌》之六:“北地雖夸 上林苑 , 南京 還有 散花樓 ?!?/p>
(2).古都名。 契丹 神冊(cè) 四年葺 遼陽 故城建 東平郡 。 天顯 三年遷 東丹國(guó) 都于此,升為 南京 。
(3).古都名。 契丹 會(huì)同 元年得 幽 薊 十六州,升 幽州 為 幽都府 ,建號(hào) 南京 。 范文瀾 蔡美彪 等《中國(guó)通史》第四編第三章第一節(jié):“ 遼太宗 把皇都建號(hào) 上京 ,稱 臨潢府 。 幽州 稱 南京 ?!?/p>
(4).古都名。 宋 大中 祥符 七年,因 應(yīng)天府 為 趙匡胤 舊藩,建為 南京 。地在今 河南 商丘縣 南。 建炎 元年, 高宗 繼位于 南京 ,即此。參閱 宋 高承 《事物紀(jì)原》卷六。
(5).古都名。 金 天輔 七年,以新得 遼 地 南京 (即 燕京 )六州歸 宋 ,改以 平州 為 南京 。
(6).古都名。 金 初稱 北宋 故都 開封府 為汴京, 貞元 元年改稱 南京 。 貞祐 二年遷都于此。 宋 周煇 《北轅錄》:“九日,至 東京 。虜改名 南京 ……按 東京 , 春秋 衛(wèi) 、 陳 、 鄭 三國(guó)之境,古 大梁城 也。”
(7).古都名。 明 洪武 元年八月建都于 江南 應(yīng)天府 , 永樂 間遷都 北京 ,改 應(yīng)天府 為行在, 正統(tǒng) 間建為 南京 。 清 為 江寧府 治,而仍沿 南京 之稱。即今 南京市 。 清 孫枝蔚 《初至南京客有談南京事者感賦》詩(shī):“ 南京 歌舞驕南渡,四鎮(zhèn)功名誤四方?!?/p>
升霞
(1).古代西方一些部族的人死后火葬,稱為“昇霞”。 北齊 劉晝 《新論·風(fēng)俗》:“ 秦 之西有 義渠 之國(guó),其人死則聚柴而焚之,煙上燻天,謂之昇霞?!?/p>
(2).得道仙去。 唐 中寤 《贈(zèng)王仙柯》詩(shī):“瞻思不及望仙兄,早晚昇霞入太清?!?/p>
教訓(xùn)
教訓(xùn) (jiàoxùn) 指從錯(cuò)誤或挫折中得到的經(jīng)驗(yàn) lesson;moral 水災(zāi)的教訓(xùn) 教育訓(xùn)練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自無教訓(xùn)?!队衽_(tái)新詠·古詩(shī)為焦仲卿妻作》 十年生聚,十年教訓(xùn) 訓(xùn)導(dǎo);訓(xùn)戒 chide;teach sb. a lesson;teach sb. moral 狠狠地教訓(xùn)了他馬鈺名句,滿庭芳 贊重陽真人顯異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