惻隱之心,仁之端也;羞惡之心,義之端也;辭讓之心,禮之端也;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。
出自先秦 孟子《孟子·公孫丑章句上·第六節(jié)》:
摘自《孟子·公孫丑章句上·第六節(jié)》
解釋: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開始;羞恥心就是施行義的開始;辭讓心就是施行禮的開始;是非心就是智的開始。
原文摘要:
有不忍人之心,斯有不忍人之政矣。以不忍人之心,行不忍人之政,治天下可運(yùn)之掌上。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,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,皆有怵惕惻隱之心。非所以內(nèi)交于孺子之父母也,非所以要譽(yù)于鄉(xiāng)黨朋友也,非惡其聲而然也。由是觀之,無惻隱之心,非人也;無羞惡之心,非人也;無辭讓之心,非人也;無是非之心,非人也。惻隱之心,仁之端也;羞惡之心,義之端也;辭讓之心,禮之端也;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。人之有是四端也,猶其有四體也。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,自賊者也;謂其君不能者,賊其君者也。凡有四端于我者,知皆擴(kuò)而充之矣,若火之始然,泉之始達(dá)。茍能充之,足以保四海;茍不充之,不足以事父母?!?/p>
注釋參考
惻隱之心
惻隱:對(duì)別人的不幸表示同情。形容對(duì)人寄予同情。成語解釋惻隱:對(duì)別人的不幸表示同情。形容對(duì)人寄予同情。惻隱之心出處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惻隱之心,人皆有之?!笔褂美浯巳藶楣偾逭魇铝?,每懷惻隱之心,常有仁慈之念。羞惡
羞惡 (xiūwù) 因己身的不善而羞恥,見他人的不善而憎惡 be ashamed of evil deeds 無羞惡之心,非人也?!睹献印す珜O丑》。朱注:“羞,恥己之不善也;惡,憎人之不善也?!?羞惡之心辭讓
(1).謙遜推讓。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長(zhǎng)者問,不辭讓而對(duì),非禮也?!薄睹献印す珜O丑上》:“辭讓之心,禮之端也?!薄妒酚洝だ钏沽袀鳌罚骸胺虼笮胁恍≈?jǐn),盛德不辭讓,鄉(xiāng)曲各有宜而百官不同功?!?宋 司馬光 《涑水記聞》卷二:“遂定速納兩 浙 地圖,請(qǐng)效土為內(nèi)臣。上一再辭讓,遂受之?!?魯迅 《書信集·致胡今虛》:“領(lǐng)導(dǎo)決不敢,吶喊助威,則從不辭讓。”
(2).責(zé)問?!逗鬂h書·班超傳》:“有頃,巫至, 超 即斬其首以送 廣德 ,因辭讓之?!?/p>
是非之心
分辨是非得失的能力。成語解釋分辨是非得失的能力。是非之心出處《孟子?告子上》:“是非之心,人皆有之。”使用例句清·朱彝尊《跋王氏詩疑》:“世之儒者,以其淵源出于朱子,而不敢議,則亦無孟子名句,孟子·公孫丑章句上·第六節(jié)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